“初选案”昨日正式开审,47名被告前年7月组织参加所谓的“35+初选”,被控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其中16人否认控罪,其余31人则选择认罪,当中还有4人被作为“从犯证人”,为控方作证。
“初选案”不论从各种意义上,都受到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然而近日部分传媒包括外媒,报道的重点却不是聚焦于案情或法律上的讨论,而是集中在庭外的排队市民,以至声称有人“收钱排队”、目的是阻止市民旁听云云。
显而易见,一些外国媒体是意图借机“带节奏”。事实上,与2019年区议会选举时一些人重复排队,直接造成选举不公相比,外媒当时为何对此一声不吭?而过去但凡涉及反中乱港分子的案件,大批“送车师”、“听审师”霸占法庭公众席,甚至公然叫嚣,为何这些外国媒体听不见、如今却来大作文章?
图塑造“政治犯”形象
或许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一些外国势力意图借机向法庭施压。诚然,到法院旁听是公众的权利。但自从香港国安法实施后,某些国家的领事在涉国安案件的审讯中可谓“无处不在”,再回想起黎智英案,美英政客不问是非,公然干预特区司法要求政府“放人”,加上旁听领事们所谓“出席代表着国际社会对有关案件的关注”的说法,难免让人隐隐觉得有向法庭施压之感。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便是意图将被告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由于避免影响到司法程序,确保案件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审讯,因此传媒通常报道法庭新闻,一般会着重记述可供披露的案情,或从法学理论上解释相关控罪的意思和原理。所以对于一些以立场为先的媒体而言,法庭新闻本身其实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挥空间”,如是者,他们的目光就有可能会转移到“庭外”的东西。
渲染放大排队市民一事,间接就可以在公众脑海中形成当局打压涉案被告的印象。如此不管被告在法律层面上究竟是有罪还是无罪,都可以令公众产生被告是“被害者”以至“政治犯”的想法,甚至能在社会上形成舆论,限制国安法的准确实施。同时也能转移焦点,将原本为何有罪、为何无罪的重心,转变成单纯的政治打压的有无,降低了法庭和国安法的威信。
此外,一些媒体的评论还声称,排队者中有“粤港澳人士”、“不知是否跟通关复常有关”云云,这种言论的用心倒是相当明显了。就跟以往反中乱港势力利用北区水货客问题煽动民心一样,这次某些人也同样欲利用此事,离间香港与内地居民的关系,煽动两地之间的矛盾。
本港昨日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本应是全社会所有人热切欢迎的大喜事,但部分在暗地里蠢蠢欲动的乱港或“港独”势力,自然不欲疫情期间香港的“孤岛”状态被解除,于是乎就借一切可能的借口来攻击通关,意图让市民对通关产生不良观感,最后达到与当年水货客问题一样的效果。
最后再补充一点,市民旁听法庭审讯的合法权利固然不应被任何人妨碍,有鑑于今次的情况,司法机构可能需要考虑改变派筹的方式,或加开法庭延伸区域供市民观看现场直播。
但需要强调的是,香港司法独立之所以受到保障,最大原因还是基于基本法,而非外国领事或媒体的所谓“监察”。遑论香港在法治指数上的排名,也要比一些参与旁观的领事的国家高,若然有些人想教香港法庭如何审案,恐怕自视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