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神舟、“北斗”、“嫦娥”、“天问”……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后发先至,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的努力和坚持。犹忆2003年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在完成环绕地球十四周后顺利着陆,为国家航天事业书写壮举,乃举国欢腾之盛事。一个月后,航天员杨利伟及其他航天专家专程来港参加各种科普活动,本中心居中协调讲座事宜,真切感受到香港市民对于国家航天事业的热烈支持。距今二十年,香港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路参与日深,近年更在国家航天事业中持续作出贡献,当中有赖香港高校中的科研学者和航天专家多年来默默耕耘。
高校学者贡献航天科研
理大容启亮教授团队参与嫦娥五号装置研发,成功协助国家在月球上取样2公斤返回;吴波教授团队在天问一号任务中协助进行地形测量和评估,以物色火星着陆点;容启亮教授再度带领团队研发火星相机,监察着陆和火星环境。中大林汉明教授团队展开本港首个于太空空间搭载实验的农业研究,当中两项研究是由天舟六号飞船搭载升空的大豆根瘤菌和由神舟十六号飞船搭载的陇黄大豆;科大参与分析嫦娥一号所收集微波数据,协助探索月球再生能源;浸大参与天舟一号项目“空间微重力环境下CKIP-1对成骨细胞分化影响”研究。
最近,港大地球科学系钱煜奇博士团队提出的“嫦娥五号玄武岩挥发分火山学”研究,通过了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样品管理办公室的严格审核,获得四份合计822.6毫克的月壤。恰巧,这些月壤就是嫦娥五号通过理大团队的装置协助带回的。
香港航天项目络绎不绝
2021年,本中心协力承办“时代精神耀香江”系列活动,内容包括在会展举行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暨月壤公众展示,同时邀请航天科学家进两所大学和六所中学,每场活动都取得重大成功。市民见证国家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也以身为中国人同感自豪,不少专家学者与科研人员对于参与航天科研也是摩拳擦掌。去年国家宣布正式展开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并首次在港澳特区选拔载荷专家,香港已有一批候选者晋身复选。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公开征集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本中心亦收到不少高校学者查询跃跃欲试。航天科研,基本上能团结香港所有阶层,且获社会高度认同,值得积极参与。
落户将军澳的卫星制造中心将在明年完成首枚人造卫星的建造,“科大──雄彬一号”卫星将于8月下旬在酒泉基地发射,中大亦获政府资助推动卫星遥感创新。由前期研发、装置设计、仪器制造、实施应用乃至载荷科研,香港学者投入国家航天科研事业当中,创新、精确、成果可期。
青年向往投身航天工程
近年香港高校开设多个相关课程,比如港大太空科学硕士课程、城大航空航天工程和微电子工程学士课程、科大航天工程专业硕士课程,理大民用航空工程学硕士课程等,希望为国家所需培养人才。香港需要将国家的航天成就、课程资讯,不间断地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介绍,以使在他们的心田中植下科研种子。且看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的三个太空实验项目,分别来自顺德联谊总会翁祐中学设计的“水膜反应”、基督教宣基中学的“太空养蚕”,以及保良局罗氏基金中学的“双摆实验”;不同的团体亦就小立方星、太空实验等举办项目设计与比赛活动,这些都可启蒙青少年的航天梦。
本中心协办的“少年太空人体验计划”,今年度超过100所中学推荐学生参加,最终30名优秀中学生脱颖而出;笔者参与选拔评审期间,听到不少奇思妙想,亦深切感受到同学投身航天科研事业的坚定志向。呼应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从中国空间站勉励香港学生那一句:“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将来的国家航天事业当中,不论是科研人员、载荷专家或航天员,必定会有许多香港青年、学者的身影!
京港学术交流中心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