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双周协商座谈会和远程协商会,是全国政协的重要履职方式。每一年,全国政协有关单位都会按照国家发展所需,订立议题,让委员们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看法,建言献策。今年,其中一个重点议题,就是“促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作为港区委员,我非常明白推动香港青年进一步与内地同胞交往、交流、交融,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既是香港由治及兴的必由之路,也是香港实现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所在。为此,借着双周协商座谈会这次机会,我撰写了一份报告,总结所思所想。
我认为,在促进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必须秉持“一核心两统筹三重点”的策略,意思是在“高质量促进”这一核心理念下,坚持以精准、有效、创新的方式,高质量统筹好内地和香港的重大区域和重要领域,在香港、内地、深港“双城”三个重点层面上协同分工、同步推进。我希望从这三个层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供各界参考。
先从香港层面说起,谈谈在《青年发展蓝图》以外,社会各界还有何工作值得推进。
(一)建设香港故宫成国民教育“软基地”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本地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场地,我们除了要保持其贯通中西的特点,更要积极发挥它对香港青年的启蒙教育作用,以珍贵文物和有趣故事,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有关工作可包括:
1.塑造香港故宫成中华文化新地标。推动香港故宫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机构深入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香港举办高质量的展览,特别是体现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中国科技发展高峰时期(朝代)的展览,借此厚植香港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把香港故宫建设成中华文化新地标。
2.策划长期主题展览。中国近代史是极为特殊的历史,香港角色尤为重要。可善用北京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所存的历史文献,策划以《香港与近代中国》为主题的常设展览,使之成为重要教育平台,令青年明白香港与国家命运相连的道理。
3.整合两岸故宫资源。发挥香港八面来风的优势,整合香港、北京、沈阳以及台北的故宫资源,以国际化视野传播中华文化,并以科技赋能,让中华文化通过活泼崭新的方式,向本地市民特别是青年、全球华人和世界展现其底蕴和活力,说好中国故宫故事。
(二)发挥在港中资企业的独特功能
香港本地企业、在港中资企业、外资企业是香港经济三大主体。除了港资,在港中资其实也是促进香港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力量,应好好利用。它们未来能全面贡献力量的地方,我认为同样有三处:
1.提供多元发展空间。在港中资有潜力成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在港加大布局的根据地,让更多具有实力的企业进驻香港,推动香港发展生物科技、资讯科技、智能制造、新能源、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拓阔产业光谱,为本地青年,尤其是与STEM相关的大专毕业生提供更多元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2.提供优质就业机会。在港中资可以通过广泛进入电讯、零售、交通、能源等民生领域,多方位参与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并进一步培养和聘用本地居民,为更多香港青年提供优质优酬的工作职位。这不但能缓解青年对个人未来发展的焦虑,也有助提升本地劳动市场的整体收入,改善就业结构。
3.促进青年国家认同。在港中资目前在出版业、影视业等领域的发展相当成熟,社会可多通过它们,传播健康文化,弘扬正能量。同时,在港中资也可成为国情教育、宪法和历史教育平台,借助内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国情教育,涵养青年的家国意识,促进国家认同。
(三)协助青年开拓RCEP和“一带一路”
随着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模式,香港应积极开拓RCEP和“一带一路”市场,青年是当中的主力和受益者,该大力支持。扶助方式,可包括以下三种:
1.支持青年国际交流。支持香港青年参与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全球青年领袖、东盟青年领袖峰会等高级别青年交流对话平台;支持参与RCEP相关的青年议题和对话交流活动。支持香港成立RCEP青年交流营,建立青年高级别会议机制和常设对话机制。
2.促进大湾区青年联动。发挥香港枢纽平台作用,鼓励香港青年群体联动大湾区青年力量,将“走出来”与“请进来”相结合,共同参与RCEP;支持香港与广州、深圳等地合作设立青年领袖学院和RCEP网络大学,开展专业研究计划和区域研讨会;支持RCEP青年在区域治理、经贸工商、人文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度对话。
3.设立青年发展基金。支持香港设立RCEP青年发展专项基金,推出有影响力、可持续的青年发展项目,持续保荐香港青年到RCEP成员经济体的政府、大学、企业、智库、公益组织等任职或实习。亦可考虑推出“未来种子计划”,给予资金补贴,推动香港青年到RCEP区域创新创业。
(下篇续)
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