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的一部分,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重点阐述了六方面关系,其一是关于战略与策略的关系。
美视中国为激烈竞争对手
战略的英语是strategy,在香港,被中译为策略。本文谈笔者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理解,故使用内地的语境。相应地,策略的英语是tactics。
中国式现代化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限于篇幅,本文谈国家的对外战略,而且,着重中美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增强战略的全局性,增强战略的稳定性。同时,他指出,策略为战略实施提供科学方法。实施战略的环境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华为因应美国打压的应对是一个正确制定和把握战略的范例。在中美关系尚稳定的时候,华为决策层就预见中美在信息科技及产业上终将决战,于是,建立和发展“海思”,设计生产自家的芯片。这是体现战略的前瞻性。从特朗普政府开始封杀华为到2023年8月29日和9月25日华为相继推出最先进的5G手机和一系列先进产品,短短数年时间,华为就拓展了一条自主的信息产业链。这是展示战略的全局性。华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投入巨资于先进信息科技及产品的研发,如今,向全世界宣告华为有能力在21世纪领先的信息产业领域为各国提供第二种选择。这是贯彻战略的稳定性。
华为是我们国家应对中美关系战略的一个缩影,当然,国与国关系所要求的战略判断、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远比企业应对外部环境恶化复杂和艰巨。
中美关系的战略不取决于我们的良好愿望,而是取决于美国对我国的基本判断及其全球战略目标。
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是一贯、明确而坚定的,即:维护美国在全球霸权。尽管我国愿意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与美国探索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但是,从特朗普到拜登一以贯之视我国为美国的最主要对手。
有些人把近半年来拜登政府主动与我国展开外交当作中美关系缓和的征兆。
这是混淆美国对华战略与策略。在策略上,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话来说,美方是以“密集外交”服务其对华“激烈竞争”。
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最新的例子是,9月27日,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在华盛顿同美国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举行中美亚太事务磋商。双方围绕中美关系、亚太地区形势、各自地区政策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建设性地交换了意见。孙卫东阐述了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台海和平稳定的基石。
但是,第二天,9月28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同《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主编高德柏格对谈。布林肯称,中国正设法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军事、经济、外交上的“主导力量”。此前,拜登政府的表述是,中国“渴望重新塑造国际秩序”。布林肯在回答关于台湾问题时说:“中国正在试图搅局,想在台湾问题上改变现状”。他假冒世界民意称:“中国越来越多地从世界各国听到的信息是:不要搅局,每个人都希望和平与稳定,每个人都希望维持现状。”布林肯再次扬言,台海生变将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美方视其加速军援“台独”分裂势力为理所当然。
9月29日,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出席《大西洋》月刊举办的《对民主的威胁》主题对话,关于台湾问题的观点同布林肯一致。
我国对于美国,在战略上以反霸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反制,在策略上以外交来为我们中长期部署争取时间。未来5年至10年中美难免决战。争取经过激烈较量,美国恢复理智愿意合作。也准备两国分道而共存。
资深评论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