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行政长官第一份施政报告为香港的科创发展提纲挈领和订立方向,那么第二份施政报告便是在此基础上深化和细化一系列政策,并以具体、踏实的措施回应业界的呼声。
今次施政报告的亮点颇多:一是当局在资金、基建、人才方面持续投放大量资源,通篇彰显在科创路上攻坚克难的决心;二是许多政策范畴如运输、教育、旅游、安老,甚至中医药等均包含了科技元素,展示政府对“科技施政”的思考和尝试;三是当局推出若干创新科技与数据的应用场景,借以改善民生。这些覆盖面甚广的政策和措施大体上可梳理为七个重点,分别是政府架构重组、科技发展重点领域、跨境合作、法例修改、人才与中小企、土地基建及应用场景。以下笔者试谈几点。
数据治理迈出关键一步
提升治理水平方面,当局透过架构重组优化跨部门协作,成立“数字政策办公室”,并在今年内发布促进数据流通和保障数据安全的管理办法。笔者过往多次提出要建立数据管治体系,然后各种涉及数据的后续法规和创新应用才能在共识的基础上带出价值。新制订的数据治理办法将与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立法草案(拟明年提交立法会)相辅相成,因为只有在网络攻击风险可控的环境下,运用数据发展数字经济才能够行稳致远。
“抢企业”方面,当局锐意发展“总部经济”,又为企业落户香港提供不少诱因:《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勾画出发展空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强化深港协同发展;“北都大学教育城”启动了学术界与企业间的群聚效应。可以说,北部都会区这个“舞台”正在逐渐完备,社会正拭目以待,看政府吸引更多优质企业“登台”发挥,进而贡献本港经济的成果。
科技发展方面,上年底公布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确立了三个产业发展方向,分别是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今次施政报告便推出了对应措施。作为焦点的100亿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提供配对资助,鼓励在港设立智能生产线和扩充相关技术职位。其他措施包括成立“香港微电子研发院”,加速建设超算中心,以及设立第三个InnoHK平台。随着本地科创生态圈日趋成熟,笔者殷盼香港由“应用”科技跃升至“创造”科技,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添动力。
施政报告在人才方面的措施尤为全面。政府将成立实体“人才服务办公室”,又扩大“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大学名单,旨在汇聚更多高端人才,提升本港科创的“质”和“量”。其次,施政报告格外重视中层和基本人才短缺的问题,从本地培育着墨,提出成立“应用科学大学”与“香港资讯科技学院”,又推出“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更首次在小学课程开设科学科。
为AI研发应用预铺道路
今次施政报告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多项涉及经济民生的政策皆以“科技施政”及“数据驱动”作为内涵,例如在交通运输方面提出建造智慧绿色集体运输;在振兴旅游业方面提倡智慧旅游;在公共屋邨管理方面引入物联网技术;在医疗方面构建“数码化中药平台”和推出“医健通+”等。除此以外,当局又提出智慧城市“百项方案”,包括以区块链发出及验证电子牌照和证书,停车场提供自动泊车,开发智慧搜救手机应用程式等。这些都是市民日常看得到,接触得到的科技和数据应用场景,务求便商利民之余,也鼓励公众善用科技,关心科技,拥护科技。
既有如此充实的施政报告,笔者当然希望各政策局和部门接下来会提速执行和落实当中内容。事实上,不少施政报告内提出的政策方向,都是为了推动下一阶段的科创发展而建立根基。例如上文所述的“数字政策办公室”,为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立法,以至完善《版权条例》,其实也是间接为本港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环境预先铺平道路。
如果说,以往香港的科创发展只有一个相对模糊的、边行边试的方向,今次施政报告就是给出了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成就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是当代香港人的使命。科创界戮力同心,政府广泛凝聚民智民意,官员议员勇于接受新知新觉,各界众志成城,才能够在全球激烈竞争中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
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