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今年5月特区政府公布完善地区治理建议方案以来,转眼间距离新一届区议会选举已经剩下4天,不只各候选人连日博到尽拉票进行最后冲刺,政府各部门也祭出各种奇招,又是举办户外音乐会、又在票站设“打卡区”,务求鼓励市民在今次选举中踊跃投票。有关动员市民投票的论述和文章已经有很多,但反过来说,似乎鲜少有人说过如果不投票的话,会对市民利益和地区治理构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次正好借此机会分享一下拙见。
说正题之前,或许应该先分析一场选举中,为何会有些人不想或没有意欲投票。
第一个原因,也许是选举中没有“合眼”的候选人,尤其是今次是全面贯彻“爱国者治港”原则的首次区议会选举,坊间出现一些声音,认为不管选哪个候选人其实都没有什么区别,云云。第二个原因,就是单纯对选举没有任何兴趣。政治冷感其实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陌生,没有特殊条件烘托下,假日的娱乐选择多彩多姿,市民为什么要特地留意枯燥的政治?有些人甚至会认为“不投票也没有损失”云云。
错过了要再等4年时间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部分海外或潜伏在港的反中乱港分子,或其支持者,刻意要杯葛选举。事实上,日前廉政公署才就此分别起诉和通缉一人,对于这部分人,自然会有法律处理,而且他们本身也不会是可以鼓励到出来投票的对象,因此这里就不作絮言。
今次区议会选举中,真正有可能会被说服出来投票,也就是作为“谷票”目标选民的,是上述持第一和第二种理由的人。因此这里也就这两种情况多说一点。
首先就第一种理由而言,爱国爱港只是最基本的政治要求,跟候选人的个人能力没有必然关系。虽然今届区议会贯彻“爱国者治港”原则,但选举比拼的一如其他选举一样,是候选人的能力、政纲、往绩。所以如果觉得“爱国者治港”原则下谁人当选都没什么区别,因而不投票,那就是完全捉错了“爱国者治港”的用神。
至于所谓的“不投票也没有损失”,实际上果真如此吗?就拿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机会成本论来说,如果一个市民投了票,而选择的那名候选人成功当选,得到的回报就是自己最关心的地区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或者民生条件能在自己希望的条件下得到改善。至于付出的成本,则是第二心仪的候选人落败。
这个成本听起上来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跟不投票比起来又如何呢?选民得到的“回报”也许是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的自由娱乐时间,但付出的成本是什么?也许是原本有机会解决的地区问题,又或者是自己最心仪的候选人。
也就是说,投票与不投票之间,相差的机会成本很有可能是第一与第二心仪候选人的分别,第一和第二虽然只差一位,但如果是报考JUPAS的DSE考生,或是升读中小学的学生及家长,都应该能够理解,有时候第一与第二之间,其实就是天壤之别。而且这还没有计算时间成本,要是市民不满意当选的人,那下一次可以表态的机会,就要足足等到4年后,这已经是投票所花时间的数百以至数千倍了。而如果涉及到某些地区问题的解决方案,4年时间的代价就明显太大了。
选出“合心水”区议员
当然,也有人会反驳,即使自己投了票,也没有任何方法保证自己投的候选人一定会当选。这点的确是事实,但投票的意义不只在于要令自己心仪的候选人当选,同时也是把对候选人的支持进行量化。即使市民支持的候选人落败,但如果得到的票数足够显著,其实也能鼓励候选人再接再厉,继续在地区内耕耘,等待下一次机会。如果没有这些数字,那就等于候选人看不到究竟有多少选民愿意支持自己,那还如何营造一个鼓励更多人加入完善地区治理的大环境?
最重要的分别,其实还是选民自己作出了选择,今次选举的激烈跟以往相比也不遑多让,某些选区出现五、六人争两个议席的情况,在最后关头,可能差的就是你那一票,投了票得不到理想结果,那也不过是一时的失落,但如果是差自己一票而造成,那变成是追悔莫及了。
虽然距离选举还只有数日时间,但现在不同以往,有关候选人的个人资料、背景、经历、政纲,在选举论坛上的表现,或过去就某些重要议题的发言和取态,市民都可以很简单地透过互联网找到纪录,要从这些候选人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人选,理应不会太困难。就算市民从现在才开始认识各候选人,其实也不算太迟,香港人素来以精明著称,投票不投票,究竟哪个才是更好的选择,相信市民一定能够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