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有话要说/引入新技术推动垃圾分类\关文珊

2024-01-08 04:02: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去年底以“无回收 送堆填 垃圾分类变空话”为题,报道观塘海滨公园的清洁工人把回收桶内原已分类的废纸、铝罐、胶樽和玻璃樽统一装到大垃圾袋内的现象。事实上,过往亦有类似情况出现,市民分类弃置的可回收物品,最终与其他垃圾“殊途同归”,被送往堆填区。连一些垃圾中转站,也一早没有了分类回收的功能。香港推行垃圾分类已有数十年,但看看现在的实际情况,远远谈不上成功。那要怎么做,香港的垃圾分类措施才能有效运作,让“空话”变回“实话”呢?

  有人将香港垃圾分类成果未如人意归咎于“土地问题”,例如指香港居住环境普遍狭窄,在不适切居所转个身都难,没有多余空间作垃圾分类;而就算有空间,香港人工贵,生活节奏快,有人手有时间作垃圾分类只有极少众。但对比周边其他推动垃圾分类较为成功的城市,“土地问题”明显不能解释所有区别。例如新加坡,其占地面积远低于香港,却依然能够把垃圾分类搞得有声有色,箇中关键乃取决于技术和成本效益。而要从这两方面实现突破,香港并不存在任何“先天性不足”。

  上月12至13日,“2023年国际生态经济年会暨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和香港、昆明三城联动举行,旨在构建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赋能,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增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隽悦工作室也是香港平行论坛的协办者之一。

  论坛上提出了一种颠覆传统人手垃圾源头分类收集方式,利用全过程机械化自动智能终端机分类技术(内地发明专利),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可以同时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自动分选回收工艺系统会首先将通过生物菌处理发酵后的生活垃圾,送入自动化分拣装置,经再次破碎及综合分拣,包括废塑胶风选(Air Separation)、金属磁选(Magnetic Separation)、有机土及建筑垃圾筛选等工艺后,形成有机类、废旧塑胶类、建筑垃圾类、废旧金属类四大类别。有机类可加工成有机复合肥;废弃塑胶类可气化发电及裂解成燃料油和天然气发电;建筑垃圾类可制成路面渗水砖、建筑砖等;废旧金属类则回收至冶炼厂;发酵后的渗滤液经无害化处理后制成农业用营养液。上述创新技术在广西、山西研发,已在东莞、深圳试点,并静静地引发新的“垃圾革命”。

  香港本身不乏世界先进的技术企业,而且又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大可以引入自动化垃圾分类的技术。即使香港现时收集垃圾的方式仍然较为“传统”,透过全过程机械化自动智能终端机分类技术带来的革新,也能实现“弯道超车”。该技术已由广西环科院等机构共同编制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行业标准,因此可以免去从源头上进行垃圾分类收集的繁琐,以及从源头要求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麻烦,适合现时香港传统的垃圾收集习惯。

  垃圾分类的原意就是让部分垃圾循环再用以致减废,继续用第一代堆填或第二代焚化的处理方式,不只容易产生争议,也不能避免再污染等问题。自动化技术不只可以解决这些痛点,而且经济效能高。而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香港是否愿意踏出第一步去尝试。

  隽悦工作室主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