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新闻背后/移英港人面对的残酷现实\梅若林

2024-01-29 04:02: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最近一连数日气温急跌,英国也不例外,受北极寒流影响,当地温度一度跌穿零下,但英国却有超过300万户家庭无力负担暖气费用,当中也包括不少移英港人。从英国政府单方面改变BNO政策近4年以来,由最初天花乱坠说到“人间天堂”一般,现在却有越来越多港人发现自己“中伏”,不只寒冬用不起暖气,原本高薪厚职的专业人士为求谋生,也要“自降身价”变成基层劳工,面对着高企的物价楼价,还伴随着各种歧视和语言隔阂,这哪是什么“天堂”?由始至终都只是英国政府精心打造的骗局而已!

  犹记得2020年英国宣布允许BNO持有人申请居留权后,不少乱港分子和外媒随即开始大肆“吹捧”,仿佛在英国正有美好的生活在等待他们,就算一开始生活成本稍微贵一点,只要待够6年,就可以享受到“一等公民”的待遇。

  6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现在看来,要捱满6年可谓比想像中更艰难。原本众人所想的移民难处,大抵也不过是生活成本、语言沟通之类的问题,殊不知现实中竟会到了连“生存”也难以保障的地步。

  随着时间,一些移英港人的社交群组上,宣泄各种不满的帖文变成越来越多。比如近来的英国寒冬,便有人发帖表示可以烧柴取暖,甚至有人声称要整日找木卡板当柴烧,又有人说在英国当地天气又冻又湿,令自己“咳到抽搐、肺痛”。这是先进国家应有的生活水平吗?不知道的人可能还以为这些港人是去了第三世界国家。

  而即使是原先可以预计到的成本问题,也比想像中的更困难。去年11月便有英国智库组织发表调查,访问了2千多名移英港人,其中四成受访者表示财务稳定性已经恶化,有一成甚至表示“严重恶化”,主要原因是生活成本远高于预期。

  从近日有外媒访问一名在英港人货柜车司机的报道,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报道中,该名货柜车司机称近年有许多移英港人向他查询行业的相关资讯,其中包括了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甚至在香港时担任高薪厚职的人,例如老师、会计、纪律部队等等。

  低薪就业难饱受歧视

  虽然报道的主调一副乐观口脗,说只要移英港人正面地看待有关行业,不要带着固有思维,跳出原有的思想框架放开自己,便能够愉快地追求新的理想事业。但真正能做到这样子的有多少人?要是真可以选择的话,这些以前高薪厚职惯了的人,有多少会愿意从零开始由一名货柜车司机做起?而选择了做英国货柜车司机的人,又有多少是自愿,而不是为生活所逼?

  数据最骗不了人,有关调查中,2千多名移英港人受访者有6%持硕士或博士学位、23%持有研究生学位,惟在65岁及以下的受访者中,只有约52%人成功找到工作,但即使有工返,仍有47%人表示工作与技能和经验不相配,近四分一人不满意薪酬,20%受访者表示工作过度。

  港人在英薪酬下降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例如有媒体报道一名香港教师在港年收入达到6万英镑,但在英国餐厅只能当普通侍应,年收入大减三分二剩下2.1万英镑,几乎是英国最低工资水平;另有香港跨国金融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却“大材小用”地在英国一家社会企业公司任职管理员,收入更只有在香港工资的七分一。

  生活成本比想像中高,还要找不到合适工作,就好比屋漏偏逢连夜雨,这种情况下的生活水平也就可想而知。而更讽刺的是,由于起初一些人疯狂“吹奏”英国有多么好,连带拉高了热门港人落脚地的楼价,如曼彻斯特升幅一度超过两位数,英国市区平均价格亦达到逾20万英镑。

  这不只对移英港人构成困扰,对于英国当地居民而言,不满也在逐渐升温。早前有报道指,部分较为“富贵”的港人在英国买楼自住后,还会再另买两三间作放租用途,变相助长了部分地方楼价攀升,周围提价抢楼。

  英国承诺无一兑现

  去年12月,英国政府就提出了一连串针对移民的“加辣”措施,包括提高了工作签证发放的最低收入要求、取消医护携同家属移民等等,首相苏纳克甚至直白地说:“假如你不能为英国作出贡献,就不要来了。”明显是要赶绝中基层的移民。

  英国政府起初宣传BNO政策时,强调的是“无条件支持港人”:不设人数限制、毋须技术移民考核、不设财务门槛、不设最低收入要求,不需入境前找到工作,还可以携带非BNO直系亲属一同赴英。但到了现在,曾经的“无条件”已经变成“太多条件”,即使英国政府没有明说,但没有一定的收入条件、工作技能、财务情况,光靠一纸BNO怎足够在英国谋生?更不要说英国政府现时针对移民,还要求提供无犯罪纪录等证明,这又等于是自打嘴巴,自揭BNO根本不是为了所谓的“帮助港人”,而是又一项当港人是“水鱼”的敛财大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