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疯狂抹黑香港 《金融时报》意欲何为?\彭 安

2024-02-15 04:02:4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为“妖魔化”基本法第23条立法,美国政客、乱港分子以及一些外国媒体无所不用其极。近日,英国《金融时报》接连刊出攻击抹黑的文章和报道,继日前刊出罗奇所谓的“玩完论”后,昨日又刊出所谓“美国律所和香港‘切割’”的报道。其实,该报的意图已是人所皆知,但他们越是抹黑,也就越证明23条非立不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服务枢纽的地位,不仅不可能被动摇,而且必定会在筑牢国安防线后,不断获得巩固提升。

  2月12日,《金融时报》刊出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经济学家罗奇的一篇文章,贩卖所谓的“玩完论”,攻击国安法和23条立法,抹黑香港的未来。罗奇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竟然以充满主观色彩的字眼来预判一个地区的前途,显然与学者应有的专业精神相违背。正如有评论指出,“‘看空’中国、‘看衰’香港,罗奇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但正如无数个‘中国崩溃论’不断破产一样,只会沦为世人笑柄。”

  2月14日,《金融时报》再刊出一篇所谓的报道,引述两名知情人士称,瑞生律师事务所已经向内部员工宣布,香港员工由今个月开始,除非获得特别的授权,否则不能浏览公司的国际数据库。这意味着香港律师将不能自由浏览公司在美国、欧洲等地的资料。报道又引述所谓的消息人士形容,“23条立法令香港的数据法例与内地睇齐”,云云。

  图制造香港法治不保假象

  一篇是评论,一篇是报道,三天之内先后刊出,配合得很是“默契”。罗奇以往扮演“中概好友”角色,如今突然“反水”,理据毫不严谨,难有说服力。但后者绘形绘色以“报道”形式刊出,又有所谓“消息人士透露”的言词,对于一些不知内情的人而言,似乎更有“吸引力”。但只要细究下去便能发现,根本是在混淆视听。

  首先,文中所述的美国律师行,到底有没有、因何原因调整数据库政策不得而知,《金融时报》的文章全部引用“匿名”,根本无从证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23条立法根本无关上文所述的“数据法例”,更不可能出现所谓的“香港数据法与内地睇齐”的情况。事实上,基本法23条咨询文件建议的“国家秘密”涵盖的七种情况,定义远比英国的《国家安全法例》更清晰。更何况,任何个人、团体或公司,只要没有破坏国家安全的意图,没有实际的行动,根本不可能“误触法律”。

  其次,这篇文章试图制造一种印象:外国律师撤离香港、香港法治不保。其实,这不是该报第一次这么做。去年8月,《金融时报》曾刊文“引述多位在港执业的律师表示,由于人们无法理解香港国安法的界限在哪里,越来越多的律师正在逃离香港。”从所谓的“外国律师‘逃离’”,进而上升到“外国律师行‘切割’”,该报用心不可不谓良苦。然而,国安法真的令外国律师行“逃离”了吗?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2023年11月底,香港共有928家本地律师事务所,另有83家外地律师事务所在港设有办事处,当中包括逾半数全球百大律师事务所。而同期,本港注册的外地律师人数达到1473人,这一数字仅较2019年少了60人,当中疫情是主要因素。事实上,如果真如《金融时报》讲得如此恐慌,注册的外地律师岂不是早已全跑光了,为何绝大多数的律师留下?

  撼动不了香港法律枢纽地位

  2021年,也即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后一年,香港法律服务输出总值达39亿港元,较前一年上升7.0%。2022年,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共处理515宗个案,处理的争议总额约431亿港元。大量事实说明,国安法实施后,香港作为亚太区法律服务中心枢纽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动摇,反而不断得到提升。

  就在昨日,律政司司长林定国宣布,《建立国际调解院公约》政府间谈判会议近期在香港特区顺利举行,各方协商一致作出决定,在国际调解院成立后,总部所在地为香港。这是对《金融时报》报道狠狠掴的一巴掌。

  事实是,如今在破坏香港法治、丑化香港法律体系的不是别人,正是美英政客以及反华媒体。去年美国政客奠出《香港制裁法》,公然叫嚣制裁香港的法官,平日开口闭口谈法治的外国媒体,对此不仅没有反对,甚至煽风点火,如今还要不断抹黑香港的法治,真是虚伪到了极点。

  《金融时报》的两篇文章,是惯用的“政治舆宣”操作。前者以“评论”进行先入为主的公众观感的引导,后者再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以一间公司内部的政策调整,意图塑造“客观事实”,而达到混淆视听、抹黑23条立法的目的。可以预期。这样的抹黑、攻击的舆宣攻势只会不断增强,其他的媒体也会以“引述消息人士”的方式,制造香港23条立法的“恐慌”。

  然而,如今已是2024年了,经历了2019年黑暴,这样的舆论宣传伎俩,香港市民、在香港的投资者早已感到厌倦。这样的媒体,就别再装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