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法第23条立法公众咨询于上月28日结束,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翌日表示,公众咨询期间一共收到13147份意见,当中有12969份支援及提出正面意见(占总数98.64%),反对建议的只有93份(占总数0.71%),可见香港社会绝大部分人都对23条立法抱持着期待和认可的态度,无疑为政府后续推进立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更体现了香港社会进一步形成了23条立法“必须立、早日立”的民心共识。
新华社2月29日刊发了“港澳平”题为《公众咨询汇聚尽快完成23条立法的强大民意》的文章,该文特别提及到,这是一次公开透明、高质高效的公众咨询,通过举办近30场咨询会,向香港社会各界及国际进行了详细解说,并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关切、澄清各种误解,“特别是针对性地讲清楚了23条立法针对的是极少数危害国家安全的人,一般市民的权利自由继续得到依法保障,且生活一切如常,奉公守法人士不会误堕法网;讲清楚了对政府工作提意见不会触犯煽动意图罪……讲清楚了立法不会对媒体的正常采编工作带来影响,维护国家安全可以更好地保障包括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在内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咨询公开透明高质高效
特区政府启动23条立法公众咨询时,即同步发布咨询文件,大量引述其他国家的相关法例,并运用“懒人包”、宣传短片等形象化方式宣传,又向各界人士举办近30场咨询会。政府用心专业,公众咨询安排科学有序、解惑答疑及时到位,是这次咨询能达到增进国安知识、安定人心、坚定信心等积极效果的主要原因。
然而,就在香港社会积极响应和肯定23条立法,希望排除国安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巩固和提升香港繁荣稳定的基础时,反中乱港分子和外部势力也在造谣生事、颠倒黑白。
早在2月19日,“香港监察”等80多个乱港组织便发布联合声明,指出各国政府应强烈反对香港特区政府推动23条国家安全立法,并且要求各国政府应公开谴责这项“侵犯人权”的法案,并对负责的特区和内地官员实施包括资产冻结和旅行禁令在内的针对性制裁措施。
2月28日,英国外务大臣卡梅伦甚至“强烈敦促”特区政府“重新考虑”23条立法,并以《中英联合声明》为由,称23条将会破坏“继续保持高度自治,保留权利和自由”等等的条约义务;又称“作为《联合声明》的共同签署国,英国有责任确保这些权利和自由得到维护。”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也在咨询期最后一天发表声明,称23条的域外效力会令特区政府进行“跨国镇压”;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也在同一天举办论坛,出席者包括前美国驻港总领事史墨客、美国乔治城法学院亚洲法中心执行主任凯洛格等人。史墨客在列出一堆所谓23条立法对香港产生的负面影响,他特别提到“维持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枢纽,是美中两国一直以来的共识,但现在23条立法,或带来不确定性。”凯洛格也附和其中,煞有介事地以“救世主”口脗表达其担忧。
这些外国政要,以及所谓的“人权组织”就23条大做文章,打着所谓“维护自由、民主、法治”的幌子,却暴露出他们虚伪、霸权的逻辑。卡梅伦和“香港监察”难道看不见英国自己的国安法例,如何限制疑犯的出入自由、使用电子设备的权利,以至对所控罪名的知情权,严苛程度比香港国安法和23条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难道又看不见他们无所不包的国安法例,如何在过去数十年炮制出无数“制裁”戏码,明晃晃地对其他国家及地区进行打压和侵犯?
美英“双重标准”自暴其醜
英国大臣的无端攻击,借着23条对香港乃至中国内政指手画脚,无非是没有摆正心态、认清香港早已回归中国的现实。美国政客的唱衰香港,诋毁23条,也暴露出了他们的黔驴技穷,只能变着花样来鼓吹“人权侵犯”、“限制自由”等一些陈词滥调。他们越是诋毁,就越体现了他们的心虚和不安,就越让香港社会坚信23条立法的必要性。
就如“港澳平”所说,那些美英等国的政客和媒体表面上打着所谓维护自由、人权、民主、法治的幌子,实际上却幹尽损害自由、人权、民主、法治的坏事。他们干扰阻挠23条立法就是要让香港不能有效守护国家安全,却要让他们能够有机可乘,继续在香港制造乱局,破坏香港繁荣稳定,进而实现其乱港遏华的图谋。“因此,那些反中乱港分子和各种外部势力的鼓噪不仅得不到香港社会和国际上正义力量的回应,而且更加激起香港社会对其的同仇敌忾,更加增强国际上正义力量对尽快完成23条立法的理解支援。”
经历了2019年的“黑暴”以及过去大大小小的政治风波,香港社会各界都意识到了只有彻底消除危害国家安全的风险,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会得到彻底保障,香港才可以做到心无旁骛地拚经济、谋发展。
“早一日得一日”、“早一日稳一日”、“早一日兴一日”──尽快完成23条立法不仅是民心之所向,也是香港在由治及兴新征程上的“兴”之所望,如今23条立法的“轻舟”已过了“万重山”,取23条维护国安的“真经”,必然是势不可当。
中国侨联委员、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