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镡 言

2024-03-15 04:02: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段时间,西方一些政客、媒体与智库密集抛出“中国自我封闭走‘内循环经济’道路”、“中国崛起见顶结束”、“外资逃离中国”等论调唱衰中国经济。但事实是,关于中国经济,西方政学界人士和媒体从来不乏这样耸人听闻的“神预言”,但每次都以反复“看不准”而自打脸潦倒收场,这次也不例外。

  闭关自守?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未来中国的发展注定要继续对外开放。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中国构建国内大循环是为了保证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能够正常运行,这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并不矛盾。相反,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可以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实现自身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也将为世界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遇。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全球29个自贸伙伴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自贸区朋友圈越来越大;连续六年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展;近日,中方再次宣布对瑞士等6国试行免签政策,收获广泛好评。中国不断以实际行动证明,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与各国加强互利合作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

  崛起顶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机遇越来越多!

  翻开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今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这是中国经济激发潜力、重塑动能的关键之举。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在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的投入,不仅能够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还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动能。

  近年来,中国的高技术产业投资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中国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将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等领域形成规模庞大发展增量,孕育的市场规模预计每年达到10万亿人民币;中国的“人口红利”也正向“人才红利”提升,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发展的新活力、读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发现了对华合作的新空间。

  外资撤离?外企深耕中国的决心越来越强!

  2023年,中国吸引外资11339.1亿元,同比下降8%,外界开始炒作“外资撤离中国”。事实是,受疫情的“疤痕效应”、地缘政治等多重外部因素冲击,吸引外资金额有所波动是正常现象。在全球跨国投资低迷、引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2023年的引资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保持了万亿元规模,处于历史第三高水平。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去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5万家,同比增长39.7%,其中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到37.3%,创历史新高。

  近来,外资来华势头不减,持续加码投资中国。就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夕,跨国製药企业阿斯利康宣布,投资4.75亿美元在华新建小分子药物工厂,上海成为其第五大全球战略中心。此外,第七届进博会已签约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近200家;肯德基中国门店规模突破1万家,数量超过美国本土;美国商会访华团、日本经济界访华团等纷纷到访中国……全球工商界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中国市场的看好,中国也将以更大力度支持外企继续“在中国、为世界”,为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多支持便利。

  作为“中国崩溃论”的新变种,近期各种唱衰中国经济的新论调根本经不起推敲。几十年来,国际有识之士多次见证“中国崩溃论”的崩溃,早已对这种“狼来了”式的言论见怪不怪。

  正如王毅外长早前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发动机仍然强劲,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面前,唱衰中国只会反复碰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