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今日开始,展开一连五天的访港活动,其间将免费开放予公众和团体参观,考察及极地专家团队亦会参与一系列科研和科普讲座等活动。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借此机会,可以让香港市民了解国家在极地探索的科技发展成就,并为大家特别是青年人提供重要的学习机会,提升国民身份的认同。“雪龙2”号访港意义大,既是一次展示国家科技发展的难得机会,也是一次提升港人国家认同感、推动香港创科发展的国民教育。
了解国家科技发展不平凡之路
为欢迎“雪龙2”号,特区政府今日会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而从4月9日开始,该极地科考破冰船会开放予公众和团体登船参观;船上科学家们会于香港中文大学举行学术会议,探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及极地科学等很多不同的议题。另外,还安排了“雪龙2”号科学家和香港学生对谈,同时会连线到南极“中山站”基地,让学生可以与科学家互动。4月12日下午离港后,相关团体还会组织专家应学校的邀请,去到不同的中小学进行科普讲座和巡回的展览,提高学生对极地和环保的认识。
首先,从中可以观察到国家科技发展的不平凡之路。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极地科考船,也是全球第一艘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之所以震撼全球,在于它具备世界首创艏艉双向破冰功能,能保证它在险峻的极地环境中化险为夷。2023年12月5日,在40海里的冰脊丛生区,面对普遍厚度能达两米,最厚能到四五米的乱冰,该船使出十八般武艺,历时近6小时冲出厚冰密集区,开辟出一条航路,为“天惠”轮顺利破冰开道。而此次南极科考最突出的亮点,是今年3月为南极罗斯海成功建设“秦岭站”提供重要的支援。
事实上,“雪龙2”号的整个建设过程,也是中国科技自力更生的体现。这对我国业界极地船舶设计、建造、规范应用和完善,以及极地规则在国内有效实施方面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通过建造“雪龙2”号,国家掌握了双向破冰船型设计技术、PC3级破冰船结构设计技术、破冰船低温防寒设计技术和破冰船建造焊接技术,逐步建立起我国自己的极地船规则规范。
“雪龙2”号还装备了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科研人员可在船上开展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等环境的基础综合调查观测,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的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取样。“雪龙2”号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是我国开展极地海洋调查与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正因如此,我国极地科考实现了长足发展,比肩世界最高水平。
其次,从中可以激发港青投身科创贡献国家发展。
“雪龙2”号在完成中国第四十次南极科考、经历5个多月的冰雪征程后回国归航,历史性地以香港为首站,这足以体现中央对香港的高度重视。事实上,这也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科创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过去几年来,不论是月壤样本来港展示,还是神舟飞船航天员访港,乃至一系列具体政策如: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对港开放、容许香港青年学者申请国家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欢迎香港科技人士和专家加入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及进入国家科技专家库和奖励评审专家库、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对香港开放共享机制等等,都在体现中央对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殷切期待。
启发年轻人投身创科行列
如今,香港迎来了科创的“黄金时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八大任务”中的第一项就是,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力,催生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不断革新。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在这个科创发展的洪流中,香港拥有巨大的优势,完全可以为国家创科贡献更大的力量。
“雪龙2”号的访港,是这艘国际最先进科考破冰船回航返国的第一个航站,具有象征性意义。通过实地参观和一系列的科技交流活动,将启发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创科行列,为香港科创储备更多人才、积蓄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