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打破旧路径依赖 港发展须新路向\陈克勤

2024-04-19 04:02:4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4月15日,特区政府举办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以视频连线方式出席并发表主旨致辞。夏宝龙主任指出,今天的香港,有国安法律护航,终于迎来了全力拼经济、谋发展的最好时期。并对香港实现由治及兴提出“五个需要”,当中明言“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变局中打开香港发展的新天地。”

  夏宝龙主任提出要“识变、应变、求变”,近日在香港舆论场引起广泛共鸣与探讨。面对外部环境愈加复杂,科技升级加速迭代的世界大环境,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香港的新发展路径,无疑是实现由治及兴的关键所在。

  夏宝龙主任在致辞中强调,“‘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个企业的成长,一个产业的壮大,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顺时而为、顺势而为,才能有安身立命之本,才能做发展的常青树。”这正正说明了香港如今面临的挑战:香港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在金融、贸易、法律、专业服务等领域取得充分的国际认可。但如何利用好上述优势,为香港下一阶段的发展开拓出新路径、新方向,是香港需要攻克的重大课题。

  跳出“舒适圈”创造新优势

  正如夏宝龙主任所言,“传统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金字招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是在发展中创造的,同样也要在发展中去巩固、去提升。”

  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回望国家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傲人成就,创造了经济增长速度冠绝世界的奇迹。但国家并未一味依赖既有的发展路径,而是因势而变,提出了透过挖掘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型重大战略。

  作为外向型经济体的香港,亦需要应对世界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生产模式可能发生的重大转变。面对美西方对中国敌意越发强烈,人工智能催生的生产力以指数级速度与日俱增,没人敢说现时的香港优势可以一直保持。香港需要敢于跳出“舒适圈”,不依赖现时的发展模式,创造出新的香港优势。

  夏宝龙主任的致辞,亦为香港发展开出“贴士”,他指出,“香港由治及兴本质上就是一条创新变化之路。大家不能用昨天的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势,不能用昨天的旧思维解决今天的新问题,需要团结一致向前看,多用新思维、新办法、新路径解决面临的问题,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幹前人没有幹过的事情,不断突破自我、大胆创新,努力实现香港发展的迭代更新、转型升级。”

  夏宝龙主任所给出的解决方法跃然纸上,便是希望香港可以利用好自身优势,挖掘出更多新质生产力,以完成香港的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香港过去的成功,无疑令香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对于新事物、新理念、新方向,会习惯性地用固有思维去看待。

  对此,有一个例子值得香港社会思考:10多年前,当国家大力推动发展新能源汽车,世界范围鲜有人预见,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发展至今时今日的规模和水平,更多是对政策与措施的质疑乃至冷嘲热讽。如今国产新能源汽车远销全球,成为了国家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的一张亮丽新名片。

  回到香港,我们有充足的科研人才储备,社会具备较为成熟的环保意识,更有发达的资本融资市场,完全有条件围绕环保产业,推动研发环保新科技。随着电动车越来越普及,电池回收成为全球面对的一大课题。特区政府可针对性地与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展开对接和合作,推动电动车电池回收技术的研发,并在香港应用示范,从而催生出一系列以环保、可持续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产业。

  惟现时无论是社会舆论,又或是部分人士,往往集中以可用性、可行性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近期热议的垃圾收费问题,社会大多聚焦于能否成功推行的讨论,但垃圾收费不止是狭义上的环保议题,更可以推展至新环保产业及相关科技的发展。若事事都只考虑现成方案,并不利于香港自身发展新科技与新产业。

  保持“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笔者希望,特区政府在“以结果为目标”的施政理念之下,在制定政策时可兼顾香港更长远、可持续的发展,为香港未来可能诞生的新产业、新领域提供更多的成长可能性。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先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首先用于解决香港问题,也让回归后的香港拥有了“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成为今后香港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香港需要再一次解放思想,打破固有的路径依赖,围绕香港的特点因地制宜,思考新的发展路向。只有如此,香港才能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从而实现由治及兴。

  民建联主席、立法会议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