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于1920年代,香港岛已经有的士行驶,1926年的士服务扩展服务九龙半岛。1964年起政府以招标方式公开拍卖的士牌照,竞投者不限于的士公司,私人名义亦可。根据运输署纪录,1947年已登记及领牌的士数目为329辆,1973年增加至2536辆,及后1984年至15984辆。政府自1994年起停止增发市区的士牌,现存持牌的士总数为18163辆。
运输署负责监管整体的士营运、管理和的士服务质素。运输署发出的士牌照,透过牌照条例规管的士的营运,包括车龄,以及司机的服务要求。而的士收费调整则由运输及物流局审批。的士发牌制度近二十年来没有进行大改革,的士发牌制度需要跟随科技与时并进。面对新科技出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网约车)挑战、电能车的兴起,整个的士生态需要推陈出新,可考虑以下四个重点:
第一,的士牌变成投资商品
政府自1994年起停止增发市区的士牌,限制的士牌照数量,在需求与供应的市场观念下,导致的士牌“有价有市”,甚至成为投资产品。炒卖的士牌在2015年达高峰,牌价最高达723万元。今年已回落至310万元。的士牌变成了一个投资产品。车主透过的士牌的炒卖获得利益、车行靠出租的士赚取收入,这是几十年一直的经营模式。但的士是公共交通工具,向市民提供服务外,更协助推动香港旅游业,而不是单纯的投资产品。在发牌制度下,持牌人希望有合理的回报是合理的,但至少服务要达专业水平。近十年香港的士服务态度、“黑的”滥收情况被人诟病,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
早前全港的士业再次申请加价,其中市区的士申请落旗加5元至32元,每次跳表加2毫,加幅近17%,新界及大屿山的士加幅都在一成以上,即引来不少市民的反对,有立法会议员直言“如果加价后服务好转,大家都容易接受一些”。现时的士业一个“恶性循环”便是服务态度差,令很多人弃用的士,于是导致的士业收入减少,但申请加价后,却又令乘客更少。的士业的回报和服务问题不应作为互相冲突的关系,箇中关键便是对现行牌照制度的检视。
革新制度吸引年轻人入行
第二,“的士司机牌照”和“的士牌照”结合
要改变的士业向来的运作模式,需要检讨两个问题:第一是的士司机考牌制度,第二是的士牌的发牌制度。“的士司机牌照”和“的士牌照”的关系要理顺,有两个考虑:第一,考虑是否“人车合一”?“的士司机牌照”和“的士牌照”两者之间是否可以合并?让的士司机“驾者有其车”?第二,拥有大量的士牌照的车主和车行,他们的定位应该是什么?如何能够透过有系统的模式去经营?这一方面,可参考邻近地区的做法。近年内地的网约车服务,例如滴滴出行、享道出行、美团打车等,更加是配合科技,手机应用程式预订、电子支付车资、配合电子地图了解路面状况提供服务。
第三,的士司机青黄不接
的士司机年龄出现老化现象。现时的士司机平均年龄是58岁。以公共交通工具统计,就70-79岁的年龄组别,香港的士司机有29754人,其次是私家小巴司机(22062人)及公共小巴司机(21214人)。而且整个的士业的运作模式仍停留在四十年前那种下午四、五点交更,每日驾驶十多小时的硬性工作形式,难怪少有年轻人愿意入行。而的士司机青黄不接,亦会进一步引致驾驶安全问题和服务质素等其他问题。
故此有需要推陈出新,吸引年轻人入行。近年香港出现网约车Uber,就是因为当网约车司机有自由度、有弹性;而且车主和司机是一体的。更容易吸引年轻人入行。所以的士考牌制度有需要研究和革新。拥有大量的士牌照的车行,本身也应该主动和政府商量设立一个更新的体制。可以参考台湾地区经验,当地有一些的士车队是合作社模式,车队只是中介角色,透过卫星定位方式,指派适合司机配对乘客。
第四,打击“黑的”
大家留意在香港乘搭的士时候,司机座位旁的司机证,也缺乏严谨的认证。有时候的士司机证上的相片可能和正在驾驶的司机有很大的差别。那么的士司机证本身是如何签发?由谁认证?要解决“黑的”问题,打击滥收车资、兜路㓥客,的士司机的登记制度、验证制度也需要检讨的,否则对香港旅游业声誉造成伤害。
对于香港的士业的未来发展,笔者建议:第一,考虑的士司机牌照和的士牌照的结合。第二,科技进步,应否开始研究“无人的士”的技术可行性?第三,服务融入大湾区。第四,网约车的问题。
近日Uber网约车和的士之间引起争议,可借鉴新加坡的经验,2021年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和总部设于新加坡的预约车应用程式Grab签署“合作意向备忘录”,因为Grab获得新加坡政府的认证地位,所以Grab成为目前当地主流交通工具之一。
香港是一个国际城市,应该可容许合法网约车和的士同时经营。目前香港需要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保障网约车和的士能够在合理安全的规管框架下营运。
科技主导新营运模式
在新的士政策里,科技是一个核心。除了整合大数据,还包括例如电动车。运输署资料显示,全港18163辆的士,当中4000辆为混能的士,而纯电动的士只有五辆,占全数的士少于1%。香港目前有超过3000辆的士车龄超过10年,有需要换新车。行政长官在去年施政报告中提出,2027年投入约3000辆电动的士。政府如何提升电能的士数量?就是需要诱因,例如更换电能车资助计划。并需要有基础建设,例如将部分油站转型为快速充电站,这些都需要有规划、蓝图和执行时间表。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想当的士司机,其中一个原因是司机要花数小时到石油气站排队入气,费时失事,构成一种入职障碍。特区政府是否可与比亚迪、Tesla、上汽名爵等电动车公司商讨,如何提供更多价钱合理的电动车种类,让司机选择。
另外一个是乐龄的士服务,随着社会人口老化,根据统计处推算,65岁及以上人口占香港总人口的比例,将由2021年20.5%增至2046年36%。乐龄人士的交通需求将大量增加,但目前只有约四分之一辆可供轮椅上落之的士。未来这种无障碍的士的需求将大增,政府有需要制定指标增加相关的士的数量。
根据今年3月运输及物流局在立法会公布的数据,现时全港约4700辆的士可供轮椅上落,占全港整体约1.82万辆的士约26%,其中市区无障碍的士有4196辆;新界无障碍的士有495辆;大屿山无障碍的士则仅得6架。虽然政府在去年施政报告中已经提出,会预留5000万港元资助业界购买可供轮椅上落的电动的士,并研究推出的士车队制度,让现有的士组成车队并向运输署申请的士车队牌照,订明车队必须包含一定数量可供轮椅上落的的士,以便利轮椅使用者出行。但除了数量外,现时无障碍的士收费模式不一也是关键问题之一,例如有公司会按跳表收费再加额外预约费,又有公司会设最低跳表消费加预约费,惟无一例外的是最终车资往往都要花费百多元。政府要加入适当的政策诱因,才能令无障碍的士真正“贴地”。
香港的士业面前有一个契机,可以发展新的营运模式,但需要政府先做研究,再有系统、有框架推进。而这个框架的第一个重点是科技主导建立大数据,检视网约车制度,以及检讨的士司机考牌制度和的士发牌制度。第二,的士是服务香港市民和游客交通工具,不是投资工具。第三,在乐龄社会中的士服务将变得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减轻使用轮椅人士在乘搭公共运输系统时产生的不便。政府需要研究和制定配套政策,莫让的士的资源未能好好发挥。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