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持平续论/从百年变局看香港智库调研的未来方向\朱兆麟

2024-06-08 04:02: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随着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美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间展开激烈较量,背后亦存在双方智库实力比拼。智库的发展,与国家形象、对外影响力息息相关,香港的智库未来亦可在调研当中扮演更重要角色,以更广阔的定位,把本地智库优势对接国家智库研究,为对外说好中国故事发挥更大贡献。

  许多国家都重视智库,除了咨询听取其对政策意见,亦是用作塑造舆论及传播讯息的重要渠道。美国智库数量稳居全球之首,而且其智库调研类型多元,包括主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布鲁金斯学会、主要研究外交政策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致力以各式研究议题对外传播美国价值观;除了与美国官方机构、本地媒体紧密合作,更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使更多网上平台引用其研究,覆盖世界多个国家、地区,成为美国在国际的重要软实力。

  人才资源限制研究项目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作出重要批示后,中国在智库发展方面亦急起直追,内地官方也越来越重视智库研究成果和意见,并以此抗衡美国智库影响力,在国际发挥更大话语权。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CDI)、全球化智库(CCG)都是当中具国际影响力的智库,除了专注研究,亦定期邀请国内外政界人士、专家就中国以至国际议题交流。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先后发布了《“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十问美国民主》研究报告,反击了美国阵营对中国一些偏颇,甚至不实批评,为中国在国际舞台发声。

  相较内地、美国,香港的智库不论规模和调研格局也较小。自本届特区政府上任以来,由特首政策组成立以加强与本地智库的交流,而推动政策方面亦参考了智库的意见,令智库参与度有所提升。但本地智库受限于人才和资源不足,往往不能进行太大规模研究,只能集中本地个别民生议题,例如是房屋政策。由于资金有限,很多智库缺乏固定的研究人员,往往要把研究工作外判予各大院校教授;但他们一方面要跟大学申请及分账,另一方面因正职在身,可抽出于智库研究时间有限,研究进度容易延迟,错失发布研究成果的最好时机。

  加强与各地智库合作

  故此,我们建议特首政策组可设立“本地智库评审机制”,支持被评为具研究实力的智库成为认可合作伙伴,直接委托其进行调研工作。此举一方面可使本地智库有更稳定的发展环境、能进行更切合政府需要的调研;另一方面透过评审机制,可建立业界的标杆,形成智库间的良性竞争,有利培育智库界的后起之秀,建立智库与政府间的“旋转门”机制,令智库人才将来成为不同范畴的政策制订者和参与者。

  香港智库除继续加强与政府、商界、学界合作外,亦应多与内地智库建立伙伴关系。内地智库不乏人才、具质素研究,但用语、论述较深难明,对外国人较难理解,虽然香港智库在国情、国际层面研究经验较内地智库少,但普遍精通两文三语,语言上优势加上传播讯息角度能与国际接轨,有效将内地、国际学术和传媒接触经验对接。透过香港智库与内地智库共同调研,一起在港举办国际论坛等活动,既有助培育本地智库的人才、提升研究质素,又可扮演把内地智库研究成果“走出去”的重要桥梁,如何为国家“去风险化”以创造价值,一起“说好中国故事”。

  香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