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等教育资讯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近日公布最新世界大学排名。一共有106个高等教育体系、超过1500所院校上榜,榜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是伦敦帝国大学及牛津大学;而香港大学排17位,中文大学排36位,科技大学是46名,理工大学是57名。
成立于1990年的QS,是英国一家专门负责教育及升学就业的公司。专门提供海外留学及高等教育的资讯服务,当中以每年世界大学排名最受关注。QS是英语系国家之中较获认可的高等教育分析机构。其排名是根据:(一)学校的学术声望、(二)雇主声誉、(三)师生比例、(四)论文五年内的引用率、(五)就业情况、(六)可持续性、(七)国际研究网络,作为评分基准。
这些世界大学排名是一种学术认证,对于作为国际大都会的香港来说是有需要的。但是有没有需要把它当成一个绝对和唯一的标准呢?近年德国和瑞士很多著名大学,例如苏黎世大学,宣布退出《泰晤士高等教育》周刊发布的THE排名。
全世界有不少非英语系的著名大学,例如巴塞隆拿大学、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香港需要思考如何走向多样化、多面向。全港12间大学是否都要跻身排名呢?会否因过分着重排名而忽略了真正的实力呢?
什么是真正的实力呢?看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他们就有真正的底气。他们不会盲目追求排名的高低,他们不会只依赖外国输入人才,而是会培养自身的人才。很多国际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都有学校的传统,就是培养自身大学的毕业生。如何培养自身大学的毕业生呢?就是由学士培养成硕士,以至博士、教授,都是承传着大学的传统精神,服务及贡献母校。但似乎香港过去二十多年,这个承传就断层了。为了配合国际排名而只着重写论文,有否锐意提升教学质素呢?香港的大学是否只注重每年能生产多少大学生呢?
联合国预计到了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从2022年的10%升至16%,届时全球65岁及以上的人口将是5岁以下儿童人口的两倍。年轻人口减少,全球的大学,尤其是发达国家,将会面对适龄大学生数目减少的情况。加上在新国际形势之下,香港的大学要调整策略,不应该完全依赖英美体系。
笔者认为,本港12间大学需要有不同的面向,例如中文大学可专注以华语为教学语言,负起“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使命,弘扬儒学,建立为一座华语主导的国际大学。为全球的华语系的国际大学增添实力,而不是追求国际排名。因为大学排名可能会变得高度政治化,或者英美会利用来打击香港的大专教育声誉。
为建设“八大中心”培养人才
所以香港的大学政策要全方位。不应过分依赖英语体系的排名。12间大学应该跟不同的语系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例如东南亚的南洋理工大学、马来亚大学和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也很优秀,香港的大学如何面向亚洲?如何跟东南亚的大学合作呢?
所以香港教育体制上,尤其是大专大学需要有新的布局。香港正加快建设发展“八大中心”,因此需要培养多元化、多面向的人才。英语当然重要,但我们应该有一个主动权,就是学术认证制度。例如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英语教学语言”是评核资历架构的其中一项。但评核职业技工学校,是否有这个标准的需要呢?
例如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着重训练学生设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课程用英语作教学语言,学生的设计功课也用英文。但如果未来市场趋向是面向东南亚和大湾区,学生是否需要加深认识中国文化?打好中华文化基本功?这不代表要走向极端,全盘否定西方文化,而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同样重要;香港要有一个全面多元的教育体制。
大专院校需要建立真正实力,而不是依靠排名制度。因为排名制度是透过某些指定的指标作为评分依据,但大学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机构,某些指标所计算的排名只能反映大学的部分表现,用量化标准来衡量大学的质素,并未能直接全面地反映大学的实力和影响力。例如京都大学不参与一些排名,但其卓越的学术能力,曾经培育出野依良治、小林诚等几位诺贝尔奖得主。
排名不完全反映大学竞争力
又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是重点建设大学,北航拥有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系列省部级实验室,承担了“月宫一号”重大科研项目,但北航在QS排名是473位。所以一间大学的实力强弱,并不是要靠国际排名来反映。国际排名构成香港竞争力的一部分,但不应该是全部,而是综合型的实力。举例说,岭南大学是否需要专注在传承岭南文化?保存粤港澳等粤语地区文化,集中推广中国文化呢?香港每一间大学应建立自己的定位和特色,而不是投入排名的竞争。
荷兰的乌特勒支大学是研究型大学,曾培养出12位诺贝尔奖得主,它亦退出世界大学排名。瑞士苏黎世大学,在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等领域享有世界声誉,亦曾培养12位诺贝尔奖得主,包括科学家爱因斯坦,它也退出大学排名。香港可以参考这些海外大学的方针和经验。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的资助集中在学士学位身上,其他研究生及深造课程的资助又如何能分配得更平均?教资会的功能不只是给大学拨款,它须就香港高等教育的学术水准和策略性发展,向政府提供中立的专家意见。将来教资会是否应该调整角色和功能?兼有智库的功能,进行研究分析,拟订大学的发展策略。教育局有否为大专的发展策略做研究呢?特区政府提出要建设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培育多元化的人才。香港的大学更需要多元化,而多元化并非依靠大学排名,而是需要有一个全新定位的长远策略。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