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巴林国王哈马德、埃及总统塞西、突尼斯总统赛义德、阿联酋总统阿勒纳哈扬于5月28日至6月1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四位阿拉伯国家元首联袂到访北京,充分显示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重视,也标志着中阿关系进入了一个新台阶。
此次会议成果丰硕,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24年至2026年行动执行计划》和《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联合声明》三份重要成果文件。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将会在政治、经贸、投资、金融、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人文交流、航空航天、教育卫生等领域加强规划与合作。尤为重要的是,中阿对加沙冲突表达了共同的立场,而这个立场又基本上是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认同的立场,表明中国与全球主流民意站在一起。中阿强调双方在推动加沙停火止战、确保人道救援、反对迁移巴勒斯坦民众、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以及在“两国方案”基础上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解决方面的坚定态度和重要共识。
从急剧变动的国际形势的角度观察,中阿关系的突飞猛进清楚凸显在中东,中国与美国的影响力呈现此长彼消的历史大势。
根据罗伯特.D.布莱克威尔(Robert D. Blackwill)和理查德方丹(Richard Fontaine)在其新著《失去的十年:美国以亚洲为支点与中国实力的崛起》(2024)(Lost Decade:The US Pivot to Asia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Power)中指出,尽管美国在中东在外交、军事和经济上投入的资源实际上并没有减少,但世界各国特别是中东国家却倾向相信在苏联解体和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下沉后,美国对中东的战略重视不断下降,而且正在逐步从中东撤出,而且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把战略重点和军事力量移向印太地区。它们认为:“美国未来不会充当地区稳定的保障者,而中东国家将被迫要依靠自己来维护安全,这很快就成为了中东主要国家政府的信条。”再有就是:“总而言之,2010年代美国在整个中东地区的威望、影响力和可信度稳步下降。”
美国中东政策“失去的十年”
这两位对中国并不友善的战略学者认为,中东国家之所以有这种观感,是由一连串美国在中东的行动和决定所造成。它们包括:美国在2011年离弃了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美国从伊拉克撤军让伊朗进一步壮大和导致伊斯兰国的冒起、美国对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上的态度言行不一、美国不顾其中东盟友与伙伴的安全与伊朗在2015年签订《限核协议》(延迟但不是终止伊朗取得核武器)、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大幅下降、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对中东国家屡屡施压、美国背叛了它在叙利亚的库尔德盟友等。
与此同时,过去几十年美国对中东的政策的连番失误,让美国付出了沉重代价,也令不少美国人对中东事务产生了某程度“意兴阑珊”和“失望而归”的感觉。
曾于2011年至2012年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中东和北非事务高级主任的史蒂文.西蒙(Steven Simon)断言,美国在中东的失败,源于其宏伟的战略意图与中东的残酷现实和美国国力不足的巨大落差。
他指出:“自美利坚共和国成立之初以来,对外接触和紧缩的循环就一直在搅动。但没有什么比卡特总统任期内伊朗国王倒台和巴拉克.奥巴马政府期间美国在中东的地位或幻想崩溃之间的时间更长和戏剧性的了:海湾地区国家和以色列对美国的公开蔑视;武装和训练叙利亚反抗军的巨大努力的失败;正如奥巴马所说,对利比亚的干预是一场‘狗屎秀’;阿拉伯之春期间促进民主转型的努力陷入停滞;伊斯兰国的崛起;无法为与伊朗的核协议建立持久的支持力量;以及以巴和平进程的痛苦结束。”“事实是,伊朗国王的倒台对美国来说是命运的深刻逆转,使其从此深陷泥潭。”
自从1956年的苏伊士危机后,美国便取代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中东的霸主和中东石油供应的守卫者。为了阻止苏联的势力进入中东和确保西方对中东石油的控制,美国不断在中东扶植代理人,并在中东国家之间采取“分而治之”和“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在这个策略中,以色列是“永久”的代理人,但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都曾经在不同时间成为了美国在中东利益的守护者。
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国王仓皇辞庙,伊朗自此变成了美国的死敌,严重挫败了美国的中东整体战略。从历史角度看,美国失去了伊朗,是导致往后美国的中东战略最终走向失败的关键原因。近年来,为了逐步从中东抽身而出并倾全力对付中国,美国竭力拉拢一些阿拉伯国家比如巴林、摩洛哥和卡塔尔与以色列签订亚伯拉罕协议(Abaham agreements)来改善关系,企图建构一个由以色列和部分阿拉伯国家组成的联盟来遏制伊朗和促进中东的和平。
在这些协议中,巴勒斯坦立国问题被束之高阁。美国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给予安全保证把沙特阿拉伯这个最重要的阿拉伯国家也拉入这个联盟之中。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巴以在加沙的冲突彻底摧毁了美国的鸿图大计。美国纵容和协助以色列在加沙对巴勒斯坦人进行种族灭绝行为,不但让巴勒斯坦问题重新成为国际热点问题,更导致了阿拉伯国家的团结、阿拉伯国家与伊朗关系的改善,以及伊斯兰世界对美国和以色列的同仇敌忾。巴以冲突让美国在中东的道德威信和政治能量荡然无存,不少原来倾慕西方的穆斯林知识分子对美国的幻想彻底幻灭,更令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急速下坠。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达莉亚.达萨.凯伊(Dalia Dassa Kaye)和查塔姆研究所的萨南.瓦基尔(Sanam Vakil)2024年初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撰文指出:“中东地区主要大国稳步加大了塑造和制定安全安排的力度。
事实上,从2019年开始,该地区各国政府开始修复先前紧张的关系。这种不同寻常的地区格局重置不仅是由经济优先事项推动的─克服先前扰乱或阻碍贸易和成长的摩擦─而且是因为人们认为华盛顿对管理中东冲突的兴趣正在减少。”“加沙战争非但没有破坏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关系,反而加强了它们的关系。”“中东地区的政府越来越意识到,他们不能仅仅依靠美国来为他们提供可行的和平进程。”“尽管加沙战争将巴勒斯坦问题推回到国际议程的前沿,但它也凸显了整个中东地区正在发生的重要的新政治动态。一方面,美国的影响力似乎较小。但同时,区域大国,包括那些先前存在分歧的国家,正在主动出击,参与调解,并协调各自的政策反应。”
中东国家坚持“战略自主”
长期以来,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颇为有限,与美国相差甚远。不过,随着中国的全面崛起、中东地区的大国比如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和埃及越来越力图摆脱美国的羁绊、坚持“战略自主”和拒绝听命于美国、中国成为中东石油的最大买家、人民币在石油贸易中越来越多被使用、中阿经贸关系愈趋密切、中东国家对美国的安全保证越来越不信任和在巴以冲突后阿拉伯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愈趋紧张等重大事态变动都对中阿关系的发展非常有利。
到了2020年,中国成为了沙特阿拉伯的顶级贸易伙伴。沙特阿拉伯早已参加了“一带一路”合作,并在2023年决定加入上海合作组织。2022年,伊朗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土耳其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和“一带一路”倡议。
在政治领域,去年中国促成了伊朗和沙特阿拉伯恢复外交关系、巴勒斯坦的两大政治派系(法塔赫和哈马斯)在北京会谈以及阿拉伯国家纷纷期望中国在结束巴以冲突和推动巴勒斯坦建国中担当重要角色。可以预见,日后当中东国家要建构一个保卫自身安全而又不依赖美国的区域安全框架时,中国必然会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此外,中国与部分阿拉伯国家在军事上的合作也开始增加,包括更多地向中国购买军备和进行联合军事演习。
随着中美在中东的影响力的此长彼消,中东乃至国际的政治格局也正在出现巨大的变化。其中最重大的意义不在于美国在世界各地的霸权愈趋萎缩,而是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上升,欧亚大陆越来越成为世界上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和经济力量,这对美国的全球霸权必然带来巨大的冲击。
对中国而言,中国与中东关系的不断强化将加强欧亚大陆诸国在经济上和基础设施上的整合,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合作的深度和阔度,强化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提升中国的能源安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并进一步挫败美国拉拢毗邻中国的国家包围和孤立中国的图谋,对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具有莫大的意义。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