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反华媒体改打“经济牌”抹黑香港\陈凯文

2024-08-20 05:01: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市民不难发现,近日部分境外反华媒体抹黑香港的手段,正从惯用的“政治牌”转变为“经济牌”。他们不只诬称香港的人权和自由在香港国安法和《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实施后出现所谓的“倒退”,还会拿香港的股市表现做文章,如:恒生指数的升跌、某家企业把总部迁往外地,或者是某家上市公司退市,都会被他们用作“唱衰”香港的借口,然后必定会把一切现象的因由,归咎于香港维护国安法例的实施。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而言,有此现象并不令人奇怪。毕竟,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中国成了第二大经济体后,美国为保其单边霸权,不断调整对华策略。反中乱港势力2019年勾结境外势力,意图夺取香港的实质管治权,境外势力则意图将香港变成颠覆国家根本制度的基地。所幸的是,中央在香港陷入回归以来最严峻的危机之时,打出“组合拳”,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特区选制,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成功阻止“港版颜色革命”图谋,社会恢复秩序,香港实现由乱到治。

  制造白色恐怖图阻吓外资

  但是在世界政治格局未有根本性改变的当下,部分境外势力只要一日仍视中国为假想敌,便一日不会放弃其乱港图谋。当境外势力发现过去扶植傀儡之路不通后,便会改用其他招数:首先是向特区公职人员实施所谓的“制裁”;其次是在舆论上攻击抹黑国安法例使所谓“侵犯人权”;之后便是打“经济牌”,恐吓外企可能会误堕法网,以此阻挠对方到香港投资,甚至是呼吁外企撤资。

  任何对经济稍有认识的人都会发现,这些外媒是在故意“唱衰”香港。香港作为外向型经济,股市的上下波动均属正常现象,而近年美国兴起AI概念股,则吸引了不少热钱流向美国股市。另一方面,为了应付通胀,美联储自2022年3月开始连续加息,累计加息幅度达525个基点,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将钱流出香港股市,转作美元存款,间接影响了港股表现。可以说,港股表现的好坏,极易受外围因素影响,硬要跟国安法例扯上关系,不过是逻辑上的单方论证。

  至于有上市公司提出私有化和退市,主要原因通常是以下三个:一是公司股价长期处于低位,甚至低于部分公司的淨资产值;二是市场成交量长期偏低,影响公司的再融资能力;三是公司进行内部重组。当某间公司的股价与资产折让大,大股东或外部财团就有意欲进行私有化退市。不过无论是何种原因也好,主动私有化的退市,基本上都是源于纯粹经济因素和商业决定,跟国安法和维护国安条例的实施,并无丁点关系。

  当然,若要说最离谱的抹黑,是有外媒借所谓的香港学者之口,声称股评在将来有可能被控触犯国安条例。以《美国之音》为例,便借口有沽空机构曾于2012年发表涉及一间上市公司的沽空报告,被证监会于2016年提出研讯程序一事,抹黑当时政府是帮该公司“覆盖一些负面的消息”,并指未来有人若发表不利内地企业的报告,揭露一些负面的内幕,当局会否用23条(维护国安条例)提告,指对方“洩露国家秘密”云云。

  《美国之音》目的其实呼之欲出,不外乎想利用事件去制造白色恐怖。其实回顾当日案件,证监会提出研讯,是指对方一方面参与了沽空行为;另一方面在不谙中文、没派员前往当地核实,以及自称不具备核实资料的专业知识之情况下,有关机构发布未能确保真实性的资料,因而被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裁定违背《证据及期货条例》第298条,即:罔顾或疏忽该资料是否某事关重要的事实方面属于虚假或具备误导性。

  事实上,香港并非唯一为了保障金融市场合法权益,而要求资料散发人有责任核实消息真伪的地方,澳洲、英国和美国也有同样效力的法律条文,可见外媒将此次研讯包装成特区当局“保护”内地企业之举,不过是建基于阴谋论。更可笑的地方是,外媒这边厢想为涉案人士“漂白”,另一边厢有关人士却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检控,指控其使用了诱骗调包(bait-and-switch)策略,以虚假的借口诱使其读者进行交易,继而迅速扭转方向,从他发布报告后的价格波动中获利。

  扰乱市场秩序本身已犯法

  由是观之,有外媒想透过阴谋论,意图“漂白”某些外来投资者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甚至无故跟国安法例扯上连系,实在是其心可诛。事实已在在证明,即使是美国,对于发布未经证实真伪的资料,以此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也是毫不手软。香港未来若遇上同类情况,当局亦只需引用相关本地法例便可加以规管,根本不可能用上维护国安条例。须注意,维护国安条例中的窃取或洩露国家秘密罪,有着明确的法律定义,一般投资者根本不太可能触犯相关法例。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