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井水集/打造幸福之城

2024-09-03 05:01: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房屋局昨日公布公屋“幸福设计”指引,涵盖8个设计概念,包括绿色生活和乐龄安居等,提出设置多功能运动场、扩展绿化空间、在大堂加设扶手和座椅,亦会提供就近单车径的单车停放设施等,作为新公屋设计及旧公屋翻新的参考。

  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是特区政府的施政目标之一。如何提升幸福感?当然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而公屋“幸福设计”指引很有创新意识。首先,居住环境如何,与幸福感直接相关;其次,香港有四成市民住于公屋,关乎数百万市民的福祉;其三,在翻新旧公屋和建设新公屋时增加一些便民设施,属于小型改建工程,投入小而用处大。

  “幸福设计”指引并非闭门造车,而是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集思广益。一方面,该指引参考了房委会过去50多年宝贵及成功的经验,亦争取到建筑、规划、管理、护理及社工等跨专业界的倾力合作,全面搜集各方面的创意;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走访了26条屋邨,通过小组活动、工作坊、深入访谈等形式,咨询了逾3000名公屋住户的意见,有坚实的民意基础。

  比如,在大厦大堂设计不同高度的座椅及扶手,体现乐龄安居;增设缓跑径、健身设施、游乐场等,优化康健空间;增加流动服务车(如医疗车、流动图书馆)以及充电设施,方便居民在等待时使用……可见这些设计都非常暖心、周到。

  每个公共屋邨都会含有八大设计元素,但不是平均用力或千篇一律,而是会因应屋邨居民年龄结构、空间环境等加以灵活处理。在过去两年间,已有10个公共屋邨进行了绿化和美化的小型工程,反应都非常正面。

  这是一份有温度、有态度的幸福指引,一座一座用钢筋水泥架构的大厦,因此变成暖心、舒适的家园,居民的幸福感及对屋邨的归属感也因之提升。以此为起点,未来可将幸福感融入到其他公共设施之中,香港将会变成一座幸福之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