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2024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期内第三份施政报告,主题为“齐改革同发展 惠民生建未来”。施政报告明确指出要将香港打造成国际医疗创新枢纽。此举有助于香港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诚然,香港打造成国际医疗创新枢纽需多方合力,强化公营医疗服务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为强化香港公营医疗服务:在2024年底有不少于250名非本地培训医生在医管局工作;在2025/26年度增加白内障手术量不少于5000宗等新指标。
事实上,近年来香港公营医疗体系发展迅速,特别是香港与内地医疗人才的交流日趋频繁:截至2023年10月底,在“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下,累计已有来自广东省不同城市的共10位医生、70名护士等先后来港,开展不同形式的交流。2023年4月17日,有83名广东省医疗技术骨干参与了交流计划,被分配到不同医院进行交流,为香港公营医疗系统提供了人力支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科室人手紧张的问题。
尽管如此,香港公营医疗体系仍存在着公营医疗机构积极性有待提高、公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难以满足和公营医疗收费标准有待完善等现实难题。为此,建议提高公营医疗机构积极性、切实解决公营医疗卫生服务供不应求问题和不断完善公营医疗收费标准。
一、现实难题
(一)公营医疗机构积极性有待提高。一是新入职人员选择公营医疗机构积极性不高。香港新入职人员对公营医疗体系积极性低,这将严重影响公营医疗服务的可持续性,导致医疗人才断层且分布不均,医疗质量下滑,一定程度上加重社会医疗负担。以香港牙医入职为例,香港2022/2023年度每12.8名新毕业牙医投身私营市场才有一名加入公营体系服务。此外,作为一种间接例证,香港医管局曾多次前往海外及内地进行招聘活动。这间接暗示了本地新入职医疗人员选择公营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不高,其只有通过到其他地方进行招聘医疗人员才可满足公营医疗人员需求。
二是公营医疗机构待遇较差导致人员外流问题凸显。在香港,公营医疗机构的薪资待遇等远远不如私家医院。以护士为例,公立医院护士薪酬比私家医院低约2成,且公营医疗体系护士仅在第3年和第6年有约满酬金,然而6年后不再有。其晋升阶梯也相对有限,为一般护士、护士长和病房经理这三大阶梯,而私营医疗体系有明确且多层次的晋升阶梯,大大提升了护士幸福感。
正因如此,香港公营医疗机构近年出现离职潮。2023/24年度内,香港公营医疗机构全职医生流失率达6.1%,护士则达9.5%。而撇除退休者,公立医院过去3个年度有1032名全职医生属“非退休离职”,当中以九龙中联网情况最差,2021/22年度有高达90名医生“非退休离职”;2022/23年度则有65人;2023/24年度亦有49人。即该联网在3年间,流失204名医生,占整体非退休流失的五分一。
(二)公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难以满足。一是公营医疗体系人员短缺。香港公营医疗系统人手短缺成常态,无论是过往疫情还是香港人口老化,都对医护人员需求大增,然而香港公营医疗体系人才短缺问题凸显。截至2024年3月31日,香港仅有16459名医生,即每1000名人口只有2.16名医生,比例远低于其他先进经济体。而公营和私营体系的医生人手各占约一半,但公营体系却提供香港近90%的住院服务。香港公营医疗机构人才短缺,其中牙医人才的短缺问题尤为突出,亟待关注。截至2023年底,香港仅有2876名注册牙医,每千名市民平均拥有牙医人数仅约为0.37,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0.5的比例标准,而香港公营医疗机构的牙医数目更捉襟见肘。
二是移民港人回流看病频繁。香港曾出现数次移民潮,有一批港人在海外定居。由于有关的人拥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可返港享用公营医疗,这势必加重香港的医疗负担。有报道称,香港公立医院近年来出现不少患者为早年移民,或与香港没有显著居住联系的人,公立医院前线医护人员已察觉到回流港人在公院治疗持续上涨的趋势。同时,随着医药技术的进步,“回流医病”整体存活期延长,使得香港无可避免面临公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难以满足的困境。
(三)公营医疗收费标准有待完善。一是公立医院收费标准较私家医院而言过低。香港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供不应求,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香港公院收费标准与私院收费标准严重失衡。由于公立医院收费标准较低,大部分香港市民到公立医院就医为最优选,这大大增加了香港公立医院的压力。香港公立医院大部分医疗方案的收费标准只在200港元以下,即使住院数天并进行一系列检查,每天住院费用也仅为120港元。而同样的程序在私家医院,至少要以万计,收费较于公立医院来说或有百倍之多。
二是价格与成本不够匹配。香港公立医院收费标准若与成本不匹配,势必导致财政压力持续增大,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目前这一问题真切存在,香港居民在公立医院普通科挂门诊,每次诊费仅收取50元。50元在香港来说相当于1个饭盒价格,加之每次门诊患者可一次性拿取一两个月的药,这便使得香港公立医院根本难以收回成本,医生和护士的工资基本全靠政府补贴。为了使得公营医疗机构医疗人员的工资得以顺利发放,政府不得不增加对医管局的拨款,大大增加了其财政压力。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向香港医管局的拨款为954亿元,增加2%。
作者分别为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与法治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与法治保障研究中心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