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昨日公布《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以下简称《蓝图》),就四大方向提出共71项措施,为香港未来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订下具体愿景和原则。自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以来,香港近年来一直设法提高自身对外的文化影响力,以及扮演联通中外文化桥梁的角色。《蓝图》对于香港加快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强化软实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是香港推动文艺创意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一步。
过去十年,政府对文艺发展投放的资源大幅增加,也在硬件上兴建M+、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基建,为推广香港文化软实力奠定了稳固基础。在此之上,政府今次公布的《蓝图》,更从长远战略角度带领和引导业界发展方向,可谓影响深远。
《蓝图》提出71项措施围绕着四大方向。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展香港特色文化内涵”方面,《蓝图》提到要完善本港的博物馆体系,打造成为旅游热点,吸引旅客带动经济,并特别指出会考虑私人博物馆的定位和作用,如何配合公营博物馆的发展。其实香港本身的博物馆数量对比其他国外城市并不算少,但真正有独特特色,同时还能展现出香港本地文化魅力的博物馆,却显得寥寥无几。
增强弘扬中华文化的力度
从外国例子而言,博物馆采用私营形式运作颇为流行,而且不少私人博物馆的影响力甚至不亚于公营博物馆。例如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盖提艺术中心、费城艺术博物馆规模都称得上是国际一流之列。虽然美国在法律上规定博物馆可采用公司形式运作,但不得盈利,但同一时间,也允许个人或企业团体支持文化事业的资金或实物捐赠时,可享有一定的税务优惠,鼓励市场积极捐赠藏品或捐款之余,也能确保私营博物馆的资金来源。
香港的文化主要传承岭南文化,如果想以岭南文化为基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借助民间力量更可以事半功倍。除定期更新非遗清单及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重点介绍一些突显香港独特文化的项目外,也可动员民间组织整合相关的藏品,以私营博物馆形式对游客开放展览。如此不但能令游客更深地理解相关文化的背景,也能为这些背景知识创造第一身体验。寓教于乐,才能让香港的特色文化更好走出世界。
在“发展多元及国际化的文化艺术产业”方面,《蓝图》提出了要打造香港成为流行文化之都,并支持发展,包括支持企业投资,推动香港导演的制作,以及发挥市场力量,鼓励发展商在其项目加入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设施,包括善用现有商业用途的空间和商场。
虽然流行文化的定义非常广泛,但近来年,影视作品的传播力量无疑值得香港重视。许多著名电影或影视剧的取景地,都纷纷变成了观众和游客打卡的目的地。比如日本作为一个动漫大国,许多乡间或郊外地方交通不便,也没有什么特别景点,却因为仅仅是动漫取材的地方,而吸引了大量动漫迷和游客前来“胜地巡礼”,当地政府也往往积极配合,由官方设计“巡礼地图”等,带来了数百亿日圆的经济效益之余,近年更有不少人干脆移居该地,也是另一种层面的“抢人才”策略。
早前《九龙城寨之围城》已经证明香港也有借着影视作品推广文化旅游的潜力。九龙城寨长年以来不但是赛博朋克等流行文化的全球象征标志之一,而香港中西融合的街景、独有的电车体验、本地美食等,都是政府可主动掘挖和再包装的文化元素,让这些香港风景以另一种形式走出世界。
在“建立国际平台,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蓝图》表示要巩固香港成为国际文化盛事之都,善用香港已建立的世界级文化设施,在香港和海外推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香港独特文化。长期以来,香港的其中一个发展方向都是推动盛事经济。过往香港在推动文化盛事上,由于基建数量有限,因此一直未能完全放开手脚举办不同种类的文化活动,但如今香港有了香港艺术馆、M+、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硬件支援,也更有利吸引国际知名机构来港举办文艺盛事。
而在“完善文艺创意产业生态圈”方面,《蓝图》提出要全面检讨现时资助艺团的制度,以及表演场地的预订分配制度。引入以表现和艺术水平挂钩为标准的制度,让具实力的中小艺团有上游的机会。毋庸置疑,香港虽然有香港管弦乐团、香港芭蕾舞团等世界知名的艺团,但长期以来中小型艺团演艺及舞台道具制作人员不足,更面对中层艺术行政人员流失,令许多本身对艺术工作饱含热情的工作者被迫转行或离职。加强对中小艺团的支援,其实也是在解决业界的“人才荒”问题。另一方面,也如有业界人士指出般,除了要让优秀的中小型艺团可以“上车”获得资助外,同时也应该设立赏罚分明的机制,对持续不达标的艺团削减资助,如此才能真正建设出一个健康的文艺创意产业生态圈。
总括而言,《蓝图》从宏观角度订立了香港文创产业的长远发展方向,不但直面过去在文艺发展政策上的不足和作出改善,更主动动员商界以至社会各界为文创产业发展共同努力,对于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意义重大,也必会令香港之于国际的文化影响力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