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港车北上”突破了100万辆次,这项政策的实施切实激发了香港市民北上的热情,带动了大湾区其他城市旅游和零售业的发展,也为大湾区内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通过首创的“电子牌证”,以及单次逗留不超30天、每年不超180天等灵活政策,让香港居民在规划北上行程时拥有了更多的便利与自由,无论是商务活动、探亲访友还是休闲旅游,都能享受到更加灵活多样的出行体验。未来,“港车北上”的可通行口岸还有望扩展至深圳其他陆路口岸。
与之相比,“粤车南下”的进度显得较为缓慢,香港各界对于“粤车南下”的顾虑也相对较多。笔者认为,在确保合理限制车辆数量及通行区域的前提下,稳妥推进该政策落地十分必要。首阶段可选择深圳作为试点,适时评估“粤车南下”对香港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并根据实施效果进行调整优化。此举有助于探索未来全面对接的可行方案,还能为香港带来更多高收入或高淨值的内地游客。
同时,“粤车南下”措施可以参考“港车北上”或两地车牌设立合理的收费机制,以平衡市场需求,并为特区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收入。此外,粤港、粤澳两地牌车辆在今年5月亦迎来了四项便利措施,主要着重于车辆管理的优化,但在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的探索略显不足。
建立统一跨境车辆管理平台
鉴于“港车北上”的成功实践,笔者认为,可进一步优化两地车辆跨境管理措施。一是出台两地牌车辆加签第二个可常态通关陆路口岸政策,设置合理的加签费用,并对口岸每月加签车辆配额进行动态限制,确保通关效率与口岸承载能力相匹配。此举既能满足两地车辆的通行需求,减少跨境通行的路程和时间成本,又能为香港特区政府及深圳市政府增加一定的财政收入。
二是整合“港车北上”和两地车牌等管理措施,建立统一的跨境车辆管理平台,包括未来可能实施“粤车南下”措施,以减少管理复杂性、简化办理手续,并在未来逐步形成主要在车辆逗留时间存在差异的车辆跨境模式。
“港车北上”政策的成功实践已证明了便利化措施在促进两地人员往来和经济融合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样的,推动“粤车南下”措施、优化两地车牌管理措施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总之,人流动是大湾区融合的关键,也是促进香港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希望两地政府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共同推动有关政策的落地实施,促进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