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问责班子出现人员变更,中央政府根据行政长官李家超的提名,任命陈美宝、罗淑佩担任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这一任命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本届政府任期近半,因应需要调整问责班子完全是合理之举,同时香港发展进入关键期,工作必须“追时间、追成绩”,调整管治队伍正正是向中央政府、向港人高度负责任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换将”不代表离任两位局长不好,正如李家超所言,公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以结果为目标,香港必须只争朝夕、全力以赴。
“换将”是问责制正常现象
昨日任命的消息一出,许多市民感到意外,因为事前没有半点“风声”。一些舆论对此则大作“解读”,声称本届政府上任不久就“换将”,“不寻常”、“不合理”云云。其实,这些都是对香港特区情况不熟悉、对基本政治现实不了解所致。
有三点应当把握清楚:
第一,不论是从时间点,还是涉及范围而言,调整班子都完全合理。本届特区政府上任至今已近2年6个月,也就是到了任期中段,对于一届5年任期的政府而言,作出官员调整,绝非“太早”。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过去几届政府,分别是在任期的第3年和第2年8个月调整管治班子,从时间点上而言,并无太大差别。而从涉及范围来看,过去两届政府最少更换两位局长、最多更换4位局长,此次特区政府也只调整了2个政策局的负责人,在15个局长中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事实上,如果与其他地区相比,不论更换的频率、范围,都远较香港为多。
第二,“换将”是问责制的正常现象,也体现了特首高度负责态度。在“一国两制”之下,中央对香港拥有全面管治权,香港特区则获得高度自治权。早在2002年,特区政府为了打破只有公务员才可以担任局长的限制、引入更多外界精英人才,因此确立了“高官问责制”。二十多年来运行良好,每一届政府的问责局长有出更有进。本届政府上任两年半来,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但实事求是而言,并非所有问责局的工作都能跟得上步伐。其实,如果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大可以不用更换局长,还能省得一些干扰和批评。但正正因为李家超迫切需要推动香港发展,迫切希望提升管治效能,迫切希望强化香港竞争力,才作出“换将”决定,这正是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体现。
第三,问责局长须“能够拥抱特首理念”,团结一致推动香港发展。坊间有些评论认为,换人说明被换下的两位局长“不行”、说明政府“不团结”。这种观点并不符合事实。特区政府问责班子是一个团队,发展议题有轻重缓急,官员对待工作的认识也有准确与否的差别,但这不代表他们“不行”。正如李家超在记者会上所指出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选择人选是要“能够拥抱他的理念”。他感谢两位局长多年来努力工作、服务社会,感谢他们作出的贡献。而两位局长也发表了离任感言,其中一位表示“祝愿新任局长一切顺利,深信公务员团队必定继续支持新局长的工作”。
上述几点是从技术层面而言,还有一个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这就是香港正进入发展关键期,既需要应对复杂内外形势,更要将改革向深水区推进,所有政策局局长都肩负着重担。也就是说,特区政府官员必须“肯做事、能做事、做成事”,更要“能打硬仗”、“赢下挑战”、“开创局面”。相信这正正是李家超选择两位女将担任局长的最核心原因。
新班子发挥出更大管治能效
昨日在记者会上,李家超以三点概括了“选人”的原因:领导才能、解说才能、主动态度。两位新任局长陈美宝、罗淑佩在过往的工作中,其能力、态度、魄力,都是显而易见的。而在当前,运输及物流局、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是香港发展的其中两个重点“突破口”,其工作成效如何,决定了本届政府在未来两年多的成绩如何。
例如,在运输方面,香港国际航运中心是香港三大传统中心之一,如今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尤其是机场三跑系统正式投入运作,需要用好优势,早日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香港主要运输基建发展蓝图》的各项基建需要加快推进,尤其是要配合北部都会区发展需要;启德体育园即将落成,配套安排需要“盯紧、盯实”。
又比如,文化体育旅游与香港市民利益息息相关,更是说好香港故事的关键一环;文化产业发展与香港“软实力”以及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建设息息相关,早前刚出台《文创产业发展蓝图》要有效落实到位。而中央一年来接连出台大量惠港措施,包括“一签多行”等,还有如何提升香港旅游业态升级等等,都是非常迫切的工作。
总而言之,此次调整问责班子,一方面体现了行政长官李家超的用人思路、体现了香港发展的发力方向,也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行政长官施政的大力支持。新人事、新开始,香港各界期待,新的管治班子能发挥出更大的管治能效,推动香港早日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