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学者论衡/当前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有力推动者\刘兆佳

2024-12-10 05:02: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二次大战后,美国大力推动自由贸易,并建立了各种促进自由贸易的国际组织,比如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单极世界的霸主,更不遗余力以各种方式包括强制手段推动经济全球化,而其取得的重大成果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乌拉圭回合”(Uruguay Round)贸易谈判成功结束、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诞生等。

  然而,在十多年前开始,美国不但不再是经济全球化的推手,反而推行一系列“去全球化”或“逆全球化”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采取众多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脱钩断链、出口和入口管制、对外和对内投资限制、“在岸外包”(onshoring)、“近岸外包”(nearshoring)、“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减少自由贸易的举措。

  近十年来美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的急速逆转,越来越多美国人认为经济全球化为美国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比如去工业化、就业岗位的外流、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贸易逆差持续拉阔、国债负担越来越沉重等。然而,美国对经济全球化的背弃,必然会窒碍全球贸易,也肯定会拖慢全球经济复苏和压制包括美国在内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扛起大纛抗击“去全球化”逆流

  中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自从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推动者、维护者和获益者。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又反过来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两个互动过程在中国参加WTO后更为突出。今天,在美国加快实施经济“孤立主义”之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却依然希望经济全球化继续推进、扩大和优化,从而继续为全球和各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不歇动力。越来越多国家盼望中国扛起经济全球化的大纛,抗击“去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逆流,让经济全球化得以向更公平和合理的方向持续推进。

  对于世界各国特别“全球南方”的期盼,中国一贯的态度是当仁不让,因此愿意担当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倡议者和推动者的重任。自2017年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三次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和致辞,从历史和哲学高度,阐释中国的经济全球化主张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大变局、大变革中凸显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决心和能力。

  在2017年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多年来,习近平主席不断强调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并警告不能让经济全球化开倒车,反而要积极向前推动。

  2024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书面演讲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虽然遭遇逆风和回头浪,但其发展大势从未改变。以各种名目阻碍经济合作,执意将相互依存的世界割裂开来,是开历史倒车。当前,经济全球化动力和阻力胶着,但动力仍然胜过阻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为经济全球化再度加速蓄积了强劲动能。我们要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方向,不能走少数国家独占霸权的老路。我们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多释放正面效应,进入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新阶段。”

  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3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表示:“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和开放型经济大方向,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充分激活亚太经合组织作为全球经贸规则‘孵化器’的作用,着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互联互通,拆除割裂贸易、投资、技术、服务流通的高墙,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促进亚太和世界经济循环。建设亚太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伟愿景,关乎亚太长远发展繁荣。”

  习近平主席在20国集团领导人第19次峰会第二阶段会议关于“全球治理机构改革”议题的讲话中表示:“营造开放、包容、非歧视的国际经济合作环境。”“完善全球贸易治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把发展置于国际经贸议程中心地位,持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继续推进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推动争端解决机制尽快恢复正常运转,并将《促进发展的投资便利化协定》纳入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框架,早日就电子商务协定达成一致。”

  中国对经济全球化所提出的主张,在最近举行的两个重大国际经济会议中得到认同、响应和回馈。

  202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马丘比丘宣言(2024 APEC Leaders' Machu Picchu Declaration)指出:“我们认识到打造一个自由、开放、公平、非歧视、透明、包容和可预测的贸易和投资环境的重要性,并将继续为之努力。”“我们重申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承诺,继续优化区域贸易投资环境,应对全球挑战。”

  二十国集团里约热内卢领导人宣言(G20 Rio de Janeiro Leaders' Declaration 2024)亦强调:“国际贸易是包容性经济成长、消除贫穷和饥饿、促进永续发展和永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引擎。”

  在刚发布的中共第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中国清楚展示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革开放来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意图。其中开放和优化内地市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乃重要举措。具体政策包括:“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原来的目的是要贯彻美国不断推进对经济全球化的意向,而WTO的组成和规则又对西方国家特别有利。可是,在反自由贸易的狂飙下,美国认为WTO已经成为了美国奉行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绊脚石。美国不但屡屡违反WTO的规则发动贸易战,更通过阻挠人员任命瘫痪WTO处理贸易争端的上诉机制。

  中国的立场是维护WTO在全球自由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但同时主张对其运作和治理进行适切的改革让其更好发挥作用。习近平主席在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指出:“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不断提升‘全球南方’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要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

  中国提出改革WTO的建议包括:改革WTO的争端解决制度,以确保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争端能够公平和及时地解决;采取措施更好地解决WTO框架内对发展中国家的安排,比如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以更好促进它们的发展;更新现有的贸易规则,以更好地反映当前全球贸易实践和技术进步;加强WTO内部的透明度以提升成员国之间的信任和信心;提高WTO内的决策过程的包容性和参与度,确保所有成员国的声音得到听取;提升WTO的包容性,尊重成员国的不同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中国对于重视和改革WTO的立场在国际社会得到热烈的响应。202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马丘比丘宣言重申支持以规则为基础、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并继续致力于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以完善其所有职能。

  二十国集团里约热内卢领导人宣言亦同意:“为了使贸易和投资充分发挥其潜力,成为全球成长和繁荣的驱动力,我们强调需要确保建立一个基于规则、非歧视、公平、开放、包容、可持续和透明的多边贸易体系以WTO为核心。确保符合WTO规则的公平竞争环境和公平竞争对于确保繁荣和为所有人创造有利的贸易和投资环境至关重要。我们重申WTO发展层面的中心地位。在《马拉喀什协定》(Marrakesh Agreement)签署30周年之际,我们重申支持对WTO进行必要的改革,完善其所有职能,以应对当前的贸易挑战,使贸易成为所有人成长和繁荣的引擎。我们仍然致力于进行讨论,以期在2024年之前建立一个可供所有成员使用的完整且运作良好的争端解决系统。”

  曾几何时,美国曾经大力推动世界各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欧盟和欧洲之前的各种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构的成立得到美国的支持和肯定。美国自己也推动成立了NAFTA。不过,现在的美国不再热衷于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尝试伙同部分亚太地区国家签署一项旨在在经济上遏制中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但特朗普甫一上台便遽然退出。2024年底,特朗普再度当选为美国总统后便宣告要向加拿大和墨西哥出口到美国的货品增加25%的关税,实际上是单方面悍然废除NAFTA。

  相反,为了维护和推进经济全球化,中国积极推动国际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最明显的例子是2020年缔结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2021年9月,中国正式提出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TP)。最近,中国表示已经就加入该协定做好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等领域的市场准入的出价准备。中国又与有关成员国和缔约方就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展开磋商。目前,截至2022年,中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

  推动平等共赢的新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需要大量硬件和软件的支撑。就这些方面而言,美国相对于中国瞠乎其后。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为不少国家兴建了大量具经济战略价值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比较重要的包括中国─老挝铁路、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雅加达─万隆高铁、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阿联酋哈里发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等,最近开幕的秘鲁钱凯港(Chancay Port)对南美洲日后经济发展以及中国与南美洲的经贸联系,更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中国与不少国家在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正在加速推进。所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造都有利于促进有关国家和地区内部的贸易往来,更会不断强化它们与中国在贸易上的联系。

  总的来说,时至今天,中国已经取代了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倡议者和推动力。当然,中国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构思和部署与美国大不相同。中国是希望推动与世界各国一道构建一个体现平等、包容、共赢和合作原则的新经济全球化,而霸权主义和霸凌行为则在此不复存在。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