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可发掘六只大熊猫各自的个性,再加强推广,提高市民对牠们的辨识度,打造香港版的明星大熊猫,不断“圈粉”。/新华社
中央政府第三度向香港送赠一对大熊猫,加上一对在港出生的大熊猫双胞胎,引起社会对“熊猫经济”在港发展潜力的热烈讨论。适逢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迎来新局长,我有信心在新局长领导下,香港在文化、体育和旅游三方面都将迎来蓬勃发展,“熊猫经济”大有可为。
有评论指出,香港推行“熊猫经济”可能会遇上“同质化”问题。由于内地大熊猫数量众多,香港即使再增加两只大熊猫,要与邻近内地城市竞争,依然吸引力稍弱。不过在我理解过内地近年的“熊猫热”后,我认为这是过虑了。
首先,最新的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全球圈养大熊猫的数量达757只,虽然大部分在内地,并分布在不同地区,但这不减各地人民对大熊猫的喜爱,当中甚至出现了“现象级”大熊猫明星。例如成都的“花花”、北京的“萌兰”,以及重庆的“渝可”和“渝爱”双胞胎等,既能在网上吸引极多人民观看他们的片段,亦能吸引人们排队入园探望。这些现象反映,即使在一国之内,也可容纳多个城市各自展示大熊猫魅力。
第二,成都、重庆、北京等地的大熊猫没有“同质化”问题,我认为是因为每只大熊猫各自有独特的个性。大熊猫本身是十分可爱的动物,毛茸茸的外表配上圆滚滚的身型,不仅小朋友喜爱,对成年人也甚具吸引力。
在这个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要想成名,甚至“爆红”,必须具有独特和突出的个性。
透过“熊设”提高知名度
内地的大熊猫“明星”各有特点。“花花”比较矮胖,经常遭同伴抢去食物,工作人员经常因此要为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