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智库专栏/拓宽融资渠道 开创中医发展新篇章\周嘉俊 杨乐思

2024-12-31 05:01: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随着本港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日益普遍,政府积极推动以预防为重的医疗改革,聚焦基层医疗发展,而中医“治未病”和整体调理的理念与基层医疗发展的方向相辅相成。近年使用中医服务的人次录得显著增长。使用长者医疗券的中医服务申领总金额,由2020年的6350万元,增至2023年的1.14亿元,占整体34.9%,显示出市民对中医服务的关注和认可日益增加。香港可借此契机,促进中医系统性发展并更深层融入医疗体系。然而,目前中医在医疗体系的融资机制有限,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相对于西医,现行中医采用的医疗融资方式较为有限。西医多元化的医疗融资方式包括政府资助、长者医疗券、自费和各式各样的私人及自愿医疗保险计划。相比之下,中医的医疗融资方式主要集中在政府的资助或自掏银包。尽管政府通过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提供了80万个资助的门诊配额,并以长者医疗券资助市民在私营市场中使用合适的中医服务,但自愿医保标准计划保单范本中却未有纳入中医服务。

  即使私人医疗保险覆盖中医治疗,但不少保险计划对中医治疗的索偿次数、索偿金额均设有上限,通常每年可索偿的诊症次数在10至20次之间,大多数计划的赔偿金额都在200至500港元之间。因此,与西医相比,中医的融资选择相对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服务的可负担性。

  中医纳入自愿医保范围

  为确保市民能获得适切的中医服务,政府未来在全面评估市民对中医基层医疗需求的基础上,可考虑更多元化的融资方法。除了现有的资助服务,亦可探索其他融资模式,如与保险公司洽谈提高中医服务的保险金额及覆盖范围,以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的自愿医保计划主要保障住院医疗服务,以减轻公立医疗系统的压力。参照韩国国民健康保险政策,香港可研究将中医服务纳入自愿医保的保障范围。截至2024年4月,韩国国民医保已设定六种优势病种,民众在接受韩医治疗时可获60%至70%的保险资助,每人每年限两种疾病、每次为期10天、合共40天的药物处方。韩医药与中医药均为传统医学,韩国在韩医药保险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香港亦可指定中医服务的优势病种,并制定保险覆盖限额。根据优势病种的平均康复期,政府可与自愿医保提供者设定受保期,与市民共同分担医疗费用,并允许市民升级保单以获得更全面保障。

  将中医包含在自愿医保计划中绝非易事,需要平衡市民、私营中医师和保险业的利益并达成共识。其他亚洲地区要求中医师详细列出“望闻问切”的诊断、针灸穴位、药方等,方便保险公司查看治疗手法及分辨治疗的必要性,并制定具体标准治疗计划,以避免患者长期重复看诊,确保有效运用医疗资源。此做法值得香港参考。

  同时,保险业界亦可聘请中医师参与保险审核,确保诊断可信性,并与政府合作共同制定明确的保险索赔资讯标准,纳入自愿医保计划条款,提高中医服务在香港的可负担性。

  通过上述策略,香港不仅能拓宽中医融资渠道,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更能在全球医疗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展示如何推动传统医学的融资与创新,促进中华医学瑰宝的传承与发扬,开创中医发展的新篇章。

  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研究主管、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