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发展演唱会经济 提升香港软实力\周厚立

2025-01-18 05:01: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特区政府正全方位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从戏剧到舞蹈,由流行音乐到戏曲,在香港可以说是全年无休轮番上演。特区政府也积极发展演唱会经济,香港确实具备很多条件可以发展成为演唱会中心,包括现代化的场馆、高效的交通系统、多元的文化氛围,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观众基础,这些因素使得不少海内外歌手均认同香港是举办大型演唱会的理想地点。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早前表示,根据局方估计,2023年至2024年大约每年有350场大型演唱会,即平均每个月便有约15场大型演唱会举行。粗略估算这些演唱会有超过420多万名观众;当中有超过150万旅客,他们为香港带来约37亿元消费额,经济增加值约22亿元。当中个别演唱会,尤其是涉及非本地表演者及支援团队的演唱会,更可带动接近过亿直接开支。

  1983年落成的香港体育馆(红馆)被视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场地,不少本地歌手甚至是海内外华语歌手,都视在红馆举行个人演唱会为演艺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巩固提升独特文化魅力

  香港的影视作品、粤语流行曲等流行文化,在内地和世界各地华人圈都有重要的影响力,是香港文化的重要品牌,这反映了香港具有中外、南北和新旧文化荟萃的特色,造就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交汇点。香港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成绩斐然,而流行文化也有助我们提升文化自信,因此我们要巩固提升香港的独特文化魅力,继续促进香港与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

  香港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演出场地,但不少演唱会主办单位均认为场馆已不敷应用,随着启德体育园在今年落成启用,将会开启香港发展成为演唱会中心的新篇章,香港可举办更多规模更大、容纳更多观众的演唱会,不单令香港成为举办大型演唱会的首选地点,更助旅游业界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产品。

  据了解,相关部门至今已与超过250个本地和海外的体育或非体育活动的推广机构接触,不少机构已决定或计划会使用体育园设施举办大型体育及娱乐活动。

  香港大力发展演唱会经济,打造演唱会中心也符合政府在《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提及发展香港成为流行文化之都的目标,以及《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提及发展“盛事+旅游”的长远方向,打造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在这个发展方向下有三个重点,包括(一)巩固香港成为国际文化盛事之都;(二)利用香港国际化的策展和创作技巧,推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香港独特文化;以及(三)吸引内地及海外艺团及艺术工作者与香港进行文化交流。 

  香港中外文化荟萃,拥有两文三语的环境,加上独特地理优势,全球超过一半人口可以在五小时内飞抵香港,中外流行文化在本地发展蓬勃,使得香港成为国际性大型演唱会举办的理想地点。大型演唱会不仅能吸引市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还能带动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气氛,刺激本地消费。特区政府若能加强支持和推广这类活动,无疑会为香港带来更多的经济和文化效益。

  我们不妨参考澳门发展演唱会经济的经验,例如去年11月8日至9日,内地歌手刀郎在澳门一家酒店的场馆举行个人巡回演唱会澳门场。澳门旅游局指出,两场演唱会吸引至少2万名游客,其中大多是具备较强消费能力的中年群体。当时不少香港刀迷(刀郎粉丝)为了亲眼见到偶像,不计成本前往澳门观看演唱会。

  联手不同行业形成涟漪效应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演唱会属文化艺术范畴,作为流行文化,演唱会的受众更广、影响更大、经济效益更高,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及地区知名歌手的演唱会,除了吸引本地观众入场观看外,更吸引邻近地区观众来港,带动旅游业、零售及运输业,推动本地经济形成涟漪效应。

  发展演唱会经济需要特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演唱会主办单位也可联手旅游业、酒店等不同行业推出旅游产品,为旅客打造全方位、更深刻的旅游体验。政府亦可协助演唱会主办方联系周边酒店及旅游景点,协助他们合作推出演唱会相关消费优惠或套餐,把握演唱会经济机遇。而运输业、零售业等不同行业以至是香港市民,都要发挥好客之道,让专程来港观看演唱会的海内外旅客有宾至如的感觉。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