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传来了一则令人唏嘘的消息,作为香港重要粤剧演出场地的北角新光戏院,将于今年3月3日举行最后一场演出后正式落幕。据悉,结业的原因是原业主将戏院出售后,戏院营运方与新业主无法就合作达成共识。这座肩负传播粤剧文化使命50多年的“粤剧殿堂”结业,无疑给热爱粤剧的市民带来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捨。
尽管我并非粤剧的狂热粉丝,但每当有空閒时,我也会走进新光戏院,欣赏那些中文繁体曲词古典绮丽的含历史故事剧目。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现代创作,如李居明笔下的创新剧目,都能让我感受到粤剧的独特魅力。然而,如今这一切即将成为过去,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
没有政策支持的民间粤剧经营难免有所掣肘的。或许,旧业主正是因无法从租赁经营中获得他们理想的利润,才选择了出售这座戏院。这背后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新光戏院的命运,更是本地粤剧文化面临的困境。
面对这一现状,令人唏嘘。当然,现在粤曲观众正在不断减少,这影响了相关市场。但有关机构或许还可以再问:是否有可能通过一些政策来进一步扶持粤剧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区政府等已经有不少支持政策,这值得肯定,但是否能以新思维传承保育粤剧文化?例如,为粤剧剧目添加中英双语字幕,以吸引全国及世界各地的粤剧迷来港观看不同剧目。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粤剧的知名度,还能为粤剧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政府也可以让在康文署场地上演的粤剧,透过康体通销售门票,这将极大地方便市民和游客购票,提高票房收入。这样的举措,无疑是对粤剧文化的一种有力支持。
维护好香港的文化资产
此外,我们还要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城市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文化的传承同样不容忽视。旅游发展局可以将原创的粤剧作为文化旅游节目向内地和海外推广,通过旅游业的来推动粤剧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这样既能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又能为粤剧文化的传承找到新的出路。
英国伦敦、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之所以能够年年上演、天天火爆,离不开其良好的宣传与定位。我们可以从中借鉴经验,做好我们的文化资产维护,明确我们的文化定位,面向内地及世界展示我们的独特文化魅力。
其实特区政府一直不遗余力保育及推广粤剧,但有关部门仍可以继续努力,以新思维构思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创新手法保育传承粤剧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大家能为香港特色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发声及付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隽悦工作室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