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明确指出,“一国两制”蕴含的和平、包容、开放、共享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值得共同守护。
香港、澳门回归以来的历程,使我们见证了“一国两制”所具有的显著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一国两制”既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好制度,也是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好制度,还是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好制度。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是通过“一国两制”的制度构想来妥善解决从殖民主义占领后回归过程的历史遗留问题的,更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和地区是通过“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来确保回归后的繁荣稳定的。
“一国两制”作为一种全新的设想和制度设计,即使对于有着几十年领导人民开展反封建的伟大而艰巨的斗争、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又继续领导我们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果断实行改革开放并使人民逐步富起来、国家日益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在香港、澳门回归以后才开始这一伟大实践、在此之前并无前车可鉴,可以说,香港、澳门回归之日,才是“一国两制”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近30年的港澳“一国两制”实践走到今天,虽然也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回过头来看,我们不得不感叹当初中央提出“一国两制”这个划时代设想的伟大胸怀和远见卓识,不得不佩服国家用“一国两制”来确保回归后的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的高超智慧和过人胆识,不得不承认我们不仅用“一国两制”设想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且使港澳在顺利回归后按“一国两制”设计的基本制度和方略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对于任何客观、公正的观察者,到今天也应该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一国两制”的理论博大精深,“一国两制”的实践方方面面。而且,“一国两制”在港澳和不同时期也各有特点与侧重,然而,在它的背后,蕴含一个系统性的共同价值理念,那就是:和平、包容、开放、共享。
和平,如今似乎已经是很多人的口头禅,但是经历过80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或者那以后以及今天还在经历各种战争战乱的人,都知道它的来之不易且多么宝贵。在我们中华文明漫长且延绵不断还不断生长的历史上,当然不是没有战争,但是战争从来就不是常态,更不是我们的基本价值选项。《诗经》有云,“既和且平,依我磬声”。和平环境与氛围中,曲和音平,舞美艺高。
实际上,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正是和平的真谛所在,也是人类一直崇尚和追求的境界,并且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精神支撑。“一国两制”背后的价值理念,首先就是和平,如无和平之心则无“两制”之想,不仅不可能通过谈判解决和平回归,更不可能在回归后在“一国”之下用“两制”(包括“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来治理。
既然和平,必然包容。国际也好,一国之内也罢,不同的人们总有不同的利益、各自的诉求,看待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同的角度、各自的考量,为达和且平之目标,就得求同存异,就需彼此理解,甚至也要有所忍让,它们的背后,就是包容。无包容不能共存,更不可能彼此取长补短,要么就某一方(赢家)通吃而其他灭亡,要么就各方一块灭亡。只有相互包容,方可换来和平。这也不仅是道理或逻辑,而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延绵之历史脉络。“一国两制”真正体现了包容的价值,否则无法想像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会自主设计在过去被不平等条约掠夺的地区回归之后,从制度层面实施“一国两制”,即仍然保持过去的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还要不断发挥它的种种优势与潜力。这是需要多么真诚的并蓄之意、多么博大的包容之心,才可能做出如此制度安排并切实加以实施的啊!
制度创新树立发展的典范
和平与包容,在今天这个时代,一定是与开放相伴随的。过去,自己关起门来──更不用说被封锁起来──也有可能换得一时之安宁,但外部敌对势力带来的挑战完全可能随时打破这种“田园式”安宁。近代以来,中国和很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饱受的种种侵略、殖民、掠夺和干涉,都证明关上大门的安定不可能长久,更不用说和平与安定,也是发展之必需,而经济、科技、文化、生态、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交流、合作。开放,当然要以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为前提。在此大前提下,越是开放越有利于发展,越是发展越有利于稳定。各个社会如果发展了、稳定了,彼此间的和平也就有了基础。
“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与全新实践,就充分体现了开放的实质。回归后的港澳,不仅保持了过去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而且保持了对内对外的高度开放,这既从法律、制度,也从经济、贸易,还从文化、科技诸多方面,都能够看得很清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国两制”下的港澳地区,之所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区,就在于一方面,它们已经是国家主权范围的一部分,回归到“一国”之下,国家是它们的根、它们的本;另一方面,它们仍然是原有制度体系中的一部分,继续保持原有生产生活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仍然维护着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度畅通性、便利性和开放性,这已经构成了中国整体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成为了港澳本身,而且也成为整个国家的高水平开放的国际化平台与通道。这是一个制度层面的真正创新,也为国家开拓了一个在整体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的对外开放机制,从而能为国家整体的对外开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毫无疑问,共享,还是独占,甚至是按照丛林法则即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来处理本地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与外部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关系,背后是一整套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与方式的差异。客观地说,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丛林法则”似乎成了国际关系的潜规则乃至仍被一些人视作“铁律”,即使是经济贸易等领域,也只能是恶性竞争、你赢我输。但是如果遵照这样一种生存方式和行为准则,世界不可能有和平,人类不可能会包容,彼此不可能真开放,机会与成果不可能被共享。如果18至20世纪充满了战争、冲突、暴力和死亡,那么,今天这种活法已经不再适应世界的大势,也不再为人类之共同命运所容。
中华文明几千年一路延绵不断走下来还不断滋生出新活力,就在于它所蕴含的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理念及其按照此理念所走出的道路、制度。人类本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黑白二元两分不是人类社会本身的真实面目。天下本无外,人为的恶性竞争使彼此成为敌人,西方近代以来的历史实际上是充满了血腥与暴力的历史,固然西方也不乏思想家们的深刻反思与各种著述,但是即使是高明如启蒙思想家们,也大多并未走到和而不同的境界,不少还尊奉着“同,而后和”,更有一些人至今还不惜以暴力去推行所谓“普世价值”,却不知无论是作为自然的人还是作为社会的人,一旦只剩下“同”而丧失了“异”,也就失去了存活下来并延续下去的内生动力,而真正的和平、包容、开放,就不仅承认差异、宽容不同,而且非得互学、互鉴、共融、共享不可。
再如此来看“一国两制”,才可看到它真正践行着共生、共存、共荣、共享的精神与价值,真正在不同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及其背后所包含的不同制度、文化之间互鉴互学,彼此不断取长补短,并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既虚心“美人之美”,更携手迈向“美美与共”。正是因为如此,蕴含着和平、包容、开放的香港和澳门,在“一国两制”之下,也一定是有着共享价值之地。港澳本身长期以来一直就是中外多种文化和不同文明相处相融的宝地,从来就没有过什么“文明冲突”,回归以后在“一国两制”之下更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外未隔离、古今没间断。
和平、包容、开放、共享,这些价值理念既是“一国两制”所蕴含的,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先贤哲人一直倡导的,还是我们一路走来所坚持奉行的。拿和平来说,“一国两制”本身就是和平理念的成就,无此根本就不可能用谈判的方式达成和平移交与回归。毋庸置疑,这一和平理念也鲜明体现在我们70多年前就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提出的互利合作共赢之中,是与我们一直按照和平、合作的精神处理与各国各地区的关系的实践相一致的。再看开放,中国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使人民日益富裕,包括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如此短时间内如此大规模的全面脱贫,和正在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关键一招就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既包括内地原有制度、体制的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也是在港澳通过实行“一国两制”来提升开放的力度和通过开放对外主动借鉴。所以,在港澳坚持实行“一国两制”的开放,也构成了整个国家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国家整体的对外开放交相辉映。
与西方丛林法则形成鲜明对照
如果放到更宽的范围来看就更清楚:除了这些理念价值贯穿在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的“一国两制”实践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在整个中华文明历史延续中之外,公正地说,它们也是与前述近代以来曾一度被西方认为是“铁律”的弱肉强食、赢者通吃这套丛林法则形成鲜明对照的不同路径与模式的精神和价值支撑。这套所谓“铁律”,其实只是在世界范围一个很小的地区中很少的人口和很短的时间段里曾经风靡一时而已,而认这套东西为“铁律”的认识论基础,即主客二元分离和对立的世界观,它把人类复杂而多样的历史简单看做是“我们”(西方)与“他者”(非西方)的机械划分且彼此对立。这种机械的二元认识论,不无傲慢、偏见与无知地把西方自己看成是先进、文明与民主的代表,而视其他广大非西方世界是落后、野蛮与专制的象征,恰恰遮蔽了他们客观认识世界和正确认识自己的眼睛。
而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括在此大框架下的港澳“一国两制”伟大实践,走出了上述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开辟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探索互利合作共赢共享的广阔空间。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式现代化,与它所必然包含的港澳“一国两制”伟大实践,客观上为广大非西方世界及其亿万人民,提供了一条通往既能维护自己的独立与安全、保持自身优势与特色、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与历史,又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系法治、治理社会的全新选择。这不是中国要把自己的模式理念强加给任何人,恰恰相反,中国正是因为没有遵从任何一种外来的强加模式,而坚持走自己的路,才在曾经积弱积贫的环境里绝处逢生,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与道路,和支撑这条道路的理念价值,走出了中国人捱打、捱饿、捱骂的近代历史,使我们不仅站起来,而且正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富起来并逐步强起来。
可以说,“一国两制”的生命力,恰恰也在于它不仅确保了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的繁荣与稳定,而且也在于它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贡献了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意义,还在于“一国两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们具有极大的借鉴与启发作用。
“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这也是蕴含在“一国两制”之中的“和平、包容、开放、共享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之重要原因之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有没有一些突发的事件和抢眼球的另类人物,这个世界在治理、信任、发展、和平方面的赤字都在扩大,西方社会失範、经济失调、安全失控、制度失灵、精英失职已越发凸显,国际的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了又一轮动荡变革期,人类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世界正面临国际关系重组、国际格局重构、国际规则重写。越是在这种时候,就越要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胸怀和智慧,越需要战略上的自信和定力,越要以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松劲不偏离,坚持“一国两制”不动摇不走样,并与各国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人们一道,共同用自己的实践去守护和平、包容、开放、共享的价值理念。
当然,“一国两制”伟大实践到今天还不到三十年,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今天强起来也还不到一百年,港澳和国家其他很多地方一样也还有很多老问题要妥善解决,不少新挑战要沉着应对,但是如果我们把“一国两制”实践和中国的走向富强历程纳入几千年从未中断过且还在不断生长并注入新活力的中华文明和中国大历史脉络中,就会明白,世上任何一种事物、制度、实践,如果它跨越的时间越长、覆盖的空间越大、包含的个体越多,那么,它及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所具有的生命力就越强,普遍性就越高。对此,香港、澳门,与整个国家一样,都应充满信心与自豪!
中国社科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