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连续三年录得财政赤字,即将发表的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如何处理财赤问题备受关注。就如何灭赤,各界提出不少建议,值得特区政府认真考虑,择其善者而纳之。但在香港“开源”措施有限的情况下,过分“节流”节省支出,难免会打击消费信心,更会影响特区政府推动各项发展规划。事实上,香港财政依然稳健,我们没有必要自陷财赤恐慌,反而要用辩证的、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待财赤问题。紧紧抓住国家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北部都会区建设和创科发展,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是解决财赤问题的根本之道。
为应对新冠疫情和外围环境的挑战,特区政府过去几年为稳经济、保企业、惠民生推出了一系列逆周期措施,这是很有必要的,其效果也立竿见影,但库房亦因此减少。连续三个财政年度,香港财赤占GDP的3%。但我们也应看到,相比之下,美国的财赤相当于该国GDP的7%、意大利约7.45%、法国为5.5%、比利时为4.4%、波兰的5.1%,可见香港的赤字水平其实不算高。香港现有财政储备6千多亿元,相当于政府10个月的财政支出,这在国际上仍处于高水平,实在没有必要谈财赤而色变。
提振信心改革破局
根据基本法有关规定,香港特区的财政预算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力求收支平衡。“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大原则不会改变,但也不能机械式理解,而应该就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香港当下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经济正处于加快复苏阶段,已连续两年实现经济增长,且增幅高于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外部需求减弱,内部消费信心不足,私人投资亦见保守。客观环境需要特区政府以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风险可控之下,适度扩大财政赤字,拉动经济增长。从这个角度来说,财政赤字不仅是一串数字,它反映的是政府对未来的承担,是积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的体现,是提振信心的必要之举,是改革破局的应有之义。
需要指出的是,赤字财政的焦点应该是用于创科发展以及相应的基建,这不是单纯的支出,而是投资未来,可预期得到更大的回报。譬如说,最近震撼全球的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由一家初创公司在一年半内研发出来,重新定义了全球AI的发展方向,市场对其估值节节升高。有机构估计,其市值可达逾一万亿港元。显而易见,投资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直接回报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涟漪效应,是无法估量的。
就以经常被拿来与香港作比较的新加坡来说,这两个经济体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些年来,新加坡的发展速度、GDP总量已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不断加大投资发展新兴产业,在不少领域早着先机。新加坡的主权基金淡马锡,在全球投资并获得庞大的收益。新加坡现时对外大量举债,相当于其GDP的175%,比例之高,在全球位列前茅。然而,新加坡的“债台高筑”并没有影响国际社会对它的信心,也没有引起新加坡人的焦虑感。反观香港特区政府的债务只有200多亿美元,不足GDP的一成。正如一些人所指出的,香港前些年没有好好运用自己的财富用于推动创科建设,非常可惜。现在要迎头赶上,可以通过适度扩大发债规模,加大投资教育、创科等领域,加快形成香港的创科生态链。
很高兴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最新网志中提出:我们也会透过发行政府债券融资,确保北部都会区这个对香港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项目进度,不会因公共财政状况而受到制约。他进一步表示:发行债券以支持基建工程、投资未来,是国际惯常和普遍做法。并强调:发债筹资是用在投资未来,不会用在日常开支,这是我们一直严守的财政纪律。
增加投入加快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也是解决香港财赤问题的根本之道,而加快发展就要增加投入。归根究柢,财政预算案通过筹谋未来一年的收入和支出,为施政报告提出的各项政策和目标安排资源。该开的“源”一定要开,该节的“流”一定要节,但要实事求是。我们期待这是一份聚焦香港高质量发展的预算案,是一份鼓舞市场信心的预算案。为了投资未来,为了香港的美好明天,一定的财赤预算不仅合理,而且必要。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