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处处长郭俊峯早前指出,在2024年共有14万宗人才入境计划签证获批,比2023年多4000宗,其中90%是内地人。其中,专才计划和“高才通”计划是获批最高的两个项目。
特区政府“人才战”打得轰轰烈烈,战绩亦是令人欣喜。根据立法会资料研究组发表的《选定地方引进人才的支援政策》文件,相对比德、英、日、星等地推出的特定高技能人才入境计划,香港的“高才通”在各地计划中反应最为热烈,至去年12月有9.2万宗获批。而据特区政府早前评估,“高才通”计划的抵港人才,每年可为本港经济贡献(即透过新投资及高薪职位)340亿港元,相当于GDP1.2%。
但是在抢到了人才的同时,如何能够留下人才,用好人才,这或许是特区政府在扩大人才引进的数量之际,更需要思考的质量问题。
关注人才诉求助融入本地
首先,人才抵港后,特区政府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的“水土不服”,更好地融入本地社会。香港虽然有为人才入境提供相关的语言服务和招聘会信息,但是在进一步协助人才简历优化、职业培训和资历认证方面还有可以大幅度提升的空间。此外,特区政府亦可以就人才的就业情况、子女教育、配偶工作以及长期的定居意向进行调查和追踪,以此进一步建立和评估人才计划的成效。
正如立法会议员、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创会会长尚海龙所言,香港应该关注来港人才各项诉求,例如研究如何帮助他们将资金顺利流入香港,同时还需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构建多元化人才体系,促进人才融合,加强身份认同。以政策引人来港,更要以政策定人心于港,这是创造可持续人才后备军的“核心”关键。
其次,特区政府慕才、引才,亦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讲的不仅是“两情相悦”,更要精准匹配,在人才吸引和香港社会转型之间做到“门当户对”、相互成就,更要在“引才”、“留才”的同时,做到“用才”的章法有度,利港利才。有议员曾批评政府的人才政策没有对症下药,只在金融和商贸招揽到人才,但这两个领域根本不缺本地人才,自然令外地人才难以找到合适工作。此外,特首政策组专家、澳门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雷鼎鸣更直言香港欠缺“整合人才政策”。
特区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将以高新科技为拉力产业所需与人才吸引的政策相匹配,将人才的专长扎扎实实地服务于建设香港的长远发展,这或许是一个比“抢才”、“引才”更具有挑战性的议题。尤其是目前香港在经济发展方面出现了结构性的产业“洼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资讯科技等领域。特区政府必须思考如何通过“引才”、“招才”、“留才”来匹配本地市场对特定工种和技能的需求,实现将人才的拉力战转变为香港自我革新的策略战。
做好宣传解读遏制“污名化”
在加强自身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软硬实力之际,特区政府亦要警惕部分黑心中介将香港人才政策简单化、利益化。自2023年开始,不少内地和香港的媒体都注意到,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出现一些涉及香港人才入境计划的虚假广告,甚至是出现有关“高才通”计划的不实消息,试图混淆大众视听,这都体现出特区政府在进行人才政策的宣传和解读过程中需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更要与内地合作,打击虚假新闻,遏制对香港人才政策的“污名化”。
与此同时,笔者亦要强调,“高才通”计划、优才计划并不是“一通”而“永逸”,人才留港亦是需要付出自身的努力,申请人才计划之前更是要对香港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恋爱讲究你情我愿,工作亦是如此,若是抱着“享福”、“抄捷径”的心态来港,终究是不得“良配”,自我折磨。人才之战是匹配之战,亦是双向奔赴的考验。无论是人才还是香港,都要做到知己知彼、心甘情愿,这样才能在建设香港、成就自我的方面做到情投意合、相互成就。
安徽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侨联委员、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