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澳门自回归以来在20多年间,爱国阵营与反中乱港乱澳势力之间经历了纷纷扰扰的各种政治博弈与较量,究其根本,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一为管治权之争,一为话语权之争。香港与澳门的治理实践显示,管治权不容有失,而话语权同样不可轻忽。倘若柄政者无法掌握话语权,在管治权的争夺之中往往也会落于下风,处处被动,以至出现社会失序;而要实现良政善治,始终离不开话语体系的护航。只有掌握话语权,逐步建构话语体系,才能凝聚社会的政治认同,进而拓展、巩固管治的政治社会基础,强化管治权。
2019年修例风波爆发后,在中央主导下,爱国阵营不仅依法捍卫香港的管治权,更逐步构建“爱国者治港”的话语体系,不断丰富其思想内涵,从而夺回话语权,为香港完成由乱到治进而迈向由治及兴提供坚实的社会认同基础。
反中乱港势力在香港掀起的“反修例运动”,同时在多层面推进、施压:街头层面,其持续策动大规模暴动、骚乱,冲击管治体系,破坏社会秩序;选举层面,其先后组织力量参选区议会、立法会,试图趁乱掌握多数议席,以攫取管治权;国际层面,其勾结西方反华势力,乞求美西方国会通过制裁香港的乱港法案;意识形态方面,其鼓吹“香港独立”、“香港民族论”等谬论,试图塑造“港独”身份认同。
2020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香港国安法,随即颁布,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开始在港实施,顿时威慑反中乱港势力,迅速压制住街头暴乱,社会秩序得以逐步恢复。但反中乱港势力仍继续举行违法“初选”,以推进“35+计划”,试图夺取立法会过半议席,进而通过否决财政预算案,瘫痪、颠覆政府,实现所谓的“揽炒”。
香港在经历了血与火的冲击之后,人心普遍思治思定。反中乱港势力在议会内持续“拉布”,极大地阻碍经济发展、损害民生福祉,激起民众的不满和愤怒,其在“民主”旗号掩护下行颠覆政府恶行的“揽炒”,更引起香港社会有识之士的高度警惕。于此之际,唯有明确基本的政治伦理与依循,香港方能走出险境,从根本上远离政治动乱。
2021年1月,习近平主席听取时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述职时强调,香港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再次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那就是要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这是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事关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原则。
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对于推动香港“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意义。其后,香港社会展开了如何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为香港完善选举制度奠定了强大的社会基础和舆论基础,凝聚了香港社会共识,廓清了香港治理的政治伦理,筑牢了“爱国者治港”的话语体系。这场辩论,不仅在爱国爱港报刊、网站和爱国阵营人士的社交媒体中展开,其他媒体同样主动参与其中;不仅爱国爱港政团社团领袖、从政者积极撰文发声,普通民众也通过街头签名联署等方式投入其中,工商界、学界、宗教界等社会各界人士同样主动发声。
为完善选举制度奠定强大社会基础
在这场思想辩论中,有一直自称中间路线的学者反思香港过去20多年的政治较量,一针见血地指出,“香港长久以来最尖锐的政治分野在于亲中与反中”,“其他地方的议会也不会整天围绕着亲国家与反国家这问题”。有网络媒体发表评论质问道,“如果他们真的‘爱国’,会对‘港独’与激进本土派如此暧昧,乃至于同流合污吗?如果做不到‘爱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前提,又何来具备治理特区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行政单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呢?”有论者以“基本法颁布30年,是时候把政治规矩讲清楚说明白”为题,在媒体撰文分析指出,“中央为香港立规矩、划界线,目的是从香港政治大局着眼”,还警示“泛民”,如果继续“坚持‘反中乱港’之路,香港政坛恐怕将没有他们的容身之所”。
越来越多声音强调,那些“拉布”“揽炒”的议员并不符合“爱国者”要求,不符合出任立法会议员的资格,要求将这些反中乱港分子剔除出管治体系。呼吁香港全面准确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厘清了一些过往的认识误区,推动了部分人士转变理念,逐步形成社会共识,汇聚为思想洪流,从而为此后完善选举制度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和坚实的社会政治基础。
围绕着“爱国者治港”原则的思想辩论,成为治港新阶段话语体系构建之肇端,也进一步凸显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性、紧迫性。
在现代化的演变进程中,香港长期置身于西方政治经济体系之中,自然深受“西方中心主义”浸淫,逐步形成亲西方价值观的论述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冷战年代,在英美主导下,香港的话语体系长期受到冷战叙事、反共叙事的影响与塑造。在里根和撒切尔夫人的共同推动下,新自由主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于英美兴起。至九十年代初,美国赢得冷战胜利、苏联解体之后,福山适时提出“历史终结论”,一时间鼓吹自由市场与民主政治的“华盛顿共识”高唱入云,新自由主义氾滥于全球各地,克林顿政府一手推动经济全球化,一手大力对外“输出民主”。这是香港回归前话语体系建构与塑造的西方意识形态底色和政经势力对比。
反中乱港势力依托新自由主义特别是“华盛顿共识”,塑造出一套亲西方的话语体系,并在香港社会占据着话语权的强势地位。在这套话语体系中,一方面,民主被塑造为“终结历史”的最佳政治制度,鼓吹香港要按照西方标准落实代议制民主,同时将内地的政治体制归入专制、落后之列;另一方面,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凸显“看不见的手”之力量,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反对实施产业政策,支持香港延续“积极不干预”政策。这套话语体系还凸显西方人权标准,彰显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宗教自由等各种自由权利,不仅以此来批评、攻击内地人权状况,而且为反中乱港势力从事对抗提供保障,通过打恐惧牌,动辄祭出“新闻自由已死”、“言论自由已死”等口号,令政府轻易不敢触碰相关领域的治理,从而不断拓宽相关权力的边界。这套话语体系单向度地强调香港自身的高度自治,刻意淡化香港应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忽视实施“一国两制”初心是为了实现国家和平统一。
廓清了香港治理的政治伦理
回归之后,反中乱港势力进一步加强话语体系和论述体系的建构,不仅通过在报端撰文、出版书籍,来塑造论述与话语,而且通过在社会上发起联署、设计民调问卷等手法,来影响香港民众的意识形态。在原有“华盛顿共识”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反中乱港势力进一步推动身份认同政治,致力于塑造与国家认同相区隔的本土身份认同,在舆论场中建构各种本土论述,令“本土思潮”在香港泛起。至于戴耀廷所提出的“违法达义”,进入反中乱港势力的话语体系,更成为反中乱港势力煽动青年上街的论述工具,直接推动街头暴力对抗。
在相当长时间里,爱国阵营在话语权之争中处于弱势,话语体系的建构处于被动捱打状态。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之所以香港话语体系乱象纷生,一方面是外部势力的介入,支撑反中乱港势力构筑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论述、话语体系,并形成意识形态产业链;另一方面则是爱国阵营过往对于意识形态建设重视不足,话语体系的建构欠账较多。
中共十八大之后,以2014年出台《“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为标志,中央着手加强“一国两制”的论述体系、话语体系建构,提出“宪法和基本法构成的宪制秩序”、“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爱国者治港”、“香港的‘高度自治’来自中央授权”等重要论述。修例风波之后,针对香港话语体系的乱象,中央进一步加强爱国话语体系建设,并在2021年12月发布了涉港的第二份白皮书《“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建构了国家在香港民主发展方面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的系列讲话,中共中央全会的报告以及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的涉港论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香港问题的相关决定等,提出多个重要论述,推动“一国两制”理论创新,构成了新时期“一国两制”的论述体系和话语体系。
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论述。与中央制定并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选举制度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举措相配合、相一致的是,中央也大力推动“一国两制”理论创新和话语建构,“爱国者治港”、“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和机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论述与时偕行,不断丰富话语内涵,突破过往的思想桎梏,从而逐步改变了香港论述体系、话语体系长期过于一边倒的乱象,有力地支撑着爱国阵营的话语权,并为捍卫管治权保驾护航,推动香港实现由乱到治。
中央主导推动“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不断彰显“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丰富“一国两制”价值内涵。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布“‘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门根本利益,得到14亿多祖国人民鼎力支持,得到香港、澳门居民一致拥护,也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同。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
习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2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指出,“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人证明,‘一国两制’具有显著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好制度,是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好制度,是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好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一国两制’蕴含的和平、包容、开放、共享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值得共同守护。”习主席这些论断是“一国两制”理论和话语体系的重大突破。
“中国共产党与‘一国两制’事业”的论述也是“一国两制”话语体系一个重要发展。中央鲜明提出“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必须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将之与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区宪制秩序连接起来,为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形成中央主导下的行政主导奠定了论述和话语基础。在《“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中,中央提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制度的设计者、创立者、维护者和推进者”的重要核心论述,并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守‘一国两制’的初心使命坚定不移,建设符合香港实际优质民主的决心也坚定不移。”
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
“一个政治民主、法治健全、自由开放、包容和谐、繁荣稳定、胸怀祖国、面向世界的香港必将更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中央提出的“一国两制”愿景论述。在港澳推动愿景政治,推动港澳居民形成对未来的正面期盼,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民众的国家认同,打造命运共同体。
习主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一国两制’实践也进入了新阶段。”
“一国两制”实践进入新阶段,必须要求“一国两制”话语体系进一步创新、丰富。在中央主导和大力推动下,爱国阵营正从多个维度探讨建构符合“一国两制”的话语体系。在历史叙事层面,香港须逐步摆脱“欧洲中心主义”文化、政治话语的束缚,打破冷战思维,重塑香港社会的历史观,建立新的历史论述体系和话语体系;在政治层面,须要进一步丰富、完善“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论述;在政府管治层面,重新构建行政主导论述,破除“积极不干预”思维,彰显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的有机结合;在社会治理层面,建构特区的公平正义论述,在“一国两制”框架之下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香港正思研究院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