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第三间医学院可以“先成立后建设”的方式,先聘优秀的师资,再租赁场地、临时使用其他医院作为教学医院,尽快招收第一批学生。
随着院校递交申请书的日子临近,香港又掀起第三所医学院的热烈讨论。香港医疗资源短缺,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可谓众所周知。回首过去,香港大学医学院于1887年成立,孙中山先生曾经就读;接近一百年后的1981年,第二所医学院──中文大学医学院才正式成立,至今已经历四十多个寒暑。究竟第三所医学院还要等多久呢?北部都会区作为香港未来发展的战略据点,承载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其大学教育城已预留土地建设香港第三所医学院。虽然本地三所大学(科大、理大和浸大)已准备提交申请书,然而,位于牛潭尾的选址要2034年才贯通北环綫,医学院的落成日子更遥遥无期。我认为,新的医学院必须用新思维运作,以期尽快成立和收生,巩固香港国际医疗枢纽的地位。
(一)医疗资源两极分化,市民苦不堪言
香港的医疗资源短缺问题由来已久,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根据香港医管局的资料,香港每1000名居民仅有2名医生,远低于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国(2.6名)、英国(3.0名)和澳洲(3.8名)。食物及卫生局(现已改组为医务卫生局)进行的“医疗人力推算2020”(以2017年为推算基准年)显示,根据香港人口结构变化推算医疗服务需要,医生人手由目前到长期均会持续短缺。尽管政府近年来开放了若干所外地大学毕业并已注册的香港居民回港执业,但条件严苛,要求他们在公立医院工作五年,导致吸引力不足。根据香港医学会资料显示,2018年,每1000个公营医院中的病人,只能获配0.9位医生负责;但私人执业医生与病人的比例则是4.5:1000,差距悬殊!而全港专科医生中,约有45%于公立医院服务,负责照顾全港近9成住院病人,而其余约55%的专科医人属私人执业,只服务全港1成病人。在过去十年间,上述专科医生的数目都没有明显的增长,远不足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问题将更加严峻。
医生不足导致香港医疗体系的两极分化状态:公立医院收费低廉,但人满为患,轮候时间漫长;私立医院服务优质,但收费高昂,普通市民难以负担。据统计,香港公立医院的专科门诊的新症轮候时间中位数最长达120周,而私立医院的收费则动辄数十万港元,让一般市民望而却步,除非购买了医疗保险,否则根本无力承担。这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香港市民整体的医疗福祉。这种两极分化的局面,使得许多市民在疾病面前陷入“等不起”和“付不起”的两难境地。
(二)北部都会区:香港医疗与教育产业的新增长点
北部都会区面积广阔,约占香港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覆盖元朗和北区,根据《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北都将分为四大区域: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创新科技地带、口岸商贸及产业区,以及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其中,创新科技地带的核心区域──新田科技城,将与深圳科创园区协同发展,成为香港创科产业的重要基地。
在北都大学城的规划中,医疗教育被视为重点领域之一。政府计划在牛潭尾预留约9公顷土地,兴建一所综合医教研医院,并支持本地大学筹建第三所医学院。这一举措被视为缓解香港医疗资源短缺的重要一步。牛潭尾作为未来北环綫站点之一,与新田科技城紧密相连,并为其提供科研及专业技术人才支撑。然而,北环綫主线预计2034年才落成,如何能在第三所医学院建设方面提速提效,对解决香港医疗资源不足,并巩固香港医疗枢纽的角色十分重要。
(三)先筹备成立,再建教学医院
拥有丰富医院管理经验的前医管局主席胡定旭最近提出,第三所医学院可以仿效当年中大医学院的经验,通过租赁场地、临时使用其他医院作为教学医院等模式,特事特办,尽快招收第一批医学生。这是很有创意和远见的建议!事实上,医学院最重要的首先是师资、然后才是校园和实验室、最后才是教学医院。只要有足够国际顶尖的医学院支持、聘请到最优秀的师资,教室可以使用现成,实验室可以新建或改装,而教学医院完全可以跟现有医院合作,包括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医院!虽然牛潭尾的规划包含教学医院和医学院,但事实上,医学院不用“等教学医院成立”,凭着香港多年来优越的医疗和科研水平,先成立后建设的模式是值得考虑的。
在这个构思下,现有三家有兴趣参与的大学当中,科研水平较高,国际联系较强和校园面积较大的大学将占有一定优势。如果现有校园有较大空间先修建简单教室,并动员全校之力协助发展的话,第三所医学院绝对有望不用等到2034年之后才成立。
总结而言,第三所医学院的成立将为香港在医疗与教育领域迎来新的突破。这不仅关乎市民的健康福祉,更是香港提升国际竞争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一步。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将有助于缓解香港医生短缺的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品质和可及性。同时,这也将有助于打破医学界的保护主义,促进医疗行业的竞争和发展,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办人兼主席、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