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北部都会区发展可多策并举,例如采取“政府支持+企业投入”模式,这种做法令政府既可以省下发债的利息开支,也可以产生真正的产业效应。
特区政府公布新一份财政预算案,预计赤字为872亿元。财赤虽然令人忧虑,但未来政府收入有望增加,2020/21年度政府总收入为5642亿港元,预计到2024/25财政年度总收入为6330亿元,这是一个正面信息。整体而言,预算案推出了不少积极举措,包括为长远发展注入动能,例如创科发展等,舆论认为得到社会肯定。
开源节流是政府理财要求,未来应进一步细化工作。从节流方面而言,香港需要从成本控制方面入手。例如,未来五年的基本工程开支平均每年1200亿元,2025/26年度教育开支1124亿元,卫生开支1153亿元。基建工程无疑是一项长远投资,工程类别也要分类,什么是能够创造回报率的基建工程、社区小型工程、公共房屋,要细化分析,才能够把真正产生经济效能的公共工程算尽在资本投资里面。
基本工程开支由2024年预计每年平均约900亿元,增加至未来每年平均约1200亿元。无论香港是财政盈余或赤字,都需要检视问题所在。笔者认为,未来应检视整体工程布局,由顾问费的厘定,以及顾问费与整个工程项目的营造费百分比挂钩安排是否合理;是不是有诱因令顾问把工程费做大?现时政府与顾问和承办商签署的合约,条款能否保障公众利益以及处理超支等等,政府应把握主导地位。
北都发展可多策并举
从开源方面而言,预算案提出计划在未来5年发行1500亿至1950亿元债券,用于发展北部都会区及基建工程。除了发债,北部都会区发展可以多策并举。例如,可否采用“政府支持+企业投入”的模式?阿里巴巴计划未来3年将投入380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云计算和AI设施,若果政府在北部都会区提供土地,由创科产业公司负责整个项目,签约50年长远发展。这种做法政府既可以省下发债的利息开支,也可以产生真正的产业效应。政府未来需要透过产业经营的税收,而不是卖地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减轻依靠土地买卖及土地相关的印花税为政府收入来源。
要产业落地生根不可能使用短期租务形式、或者经常存在变化因素。从华为在深圳龙岗区的总部,到比亚迪位于坪山区的总部,都是产业落地生根的例子。2024年宁德时代落户香港科学园,只是在科学园园区设立一个面积约9000平方呎的研究院。若政府在北部都会区拨出一幅土地给宁德时代或其他科技公司,由企业全面负责基建,相关企业便能在香港落地生根。由政府提供土地,相信会更符合成本效益和香港目前的财务状况。建设北部都会区的目的是发展产业而不是发展地产,土地换取产业发展是香港未来发展的新模式;也是发展产业唯一的可能性,从前地产模式可以保留,只是因应不同的产业发展,相关部门需要厘定分配比例。
政府也可以考虑推动和创科文旅有关的机构产业化。例如科学园是否可以港铁的产业化模式运作?其他有潜质的机构如海洋公园、数码港可以考虑进行产业化。香港迪士尼乐园的成功在于它走产业化的模式,乐园由专业人士去直接经营而做出成效。政府辖下有很多形形色色的公营机构都应考虑产业化,从而节省很多开支。
在应用科技方面,政府计划拨款10亿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若果10亿元的主要作用是协助政府提升施政效率,相信是很有用的。但是人工智能研发院怎样经营,需要认真筹划。而“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负责引入创科企业来香港投资也是需要研究的。因为创科类的投资模式非常特别,是需要由特别的专家去做。但是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是否有这类型的专家、能引入真正的创科和文创企业来香港?各界对此抱有很高的期望。
推动创科文旅产业化
在文旅方面,香港有263个岛屿。引进著名酒店、度假村集团在港投资文旅项目有很大的可行性,内地和亚洲地区有不少参与文旅发展项目的企业,香港也有达世界级水平的酒店营运商,政府可以作为中间人邀请他们合作推动文旅发展。
今年财政预算案以稳定为主,但特区政府需要未雨绸缪,研究如何改变过往政府收入过分依赖地产卖地的模式,故此需要先处理好公共工程费用以及土地规划问题,才能够令香港真正发展多元产业生态。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