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两项重点国策部署,提出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其中包括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等重要内容。
国家经济稳步前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及应用已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为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围绕中央政府擘画的未来工作重点,香港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时候,应更多运用自身之长,贡献国家所需。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和技术进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应抓紧机遇,发挥金融和创新科技人才优势,以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技术,积极开展包括金融工具、金融科技、经营方式与金融市场布局的改革创新,开发更多利于创科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新型的融资模式,尤其是内地金融业界已推行多年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这一放贷业务对香港金融业界而言还是一种未曾开发的新业种。
助民营科企跨境上市
这个业种产生的背景是知识经济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依托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及高新技术产品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但土地、厂房、设备等实体资产匮乏已成为限制中小企业融通资金、扩大生产的主要障碍。因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帮助中小企业取得商业融资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助推中小企业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不竭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大大提升了各产业对于高新技术及知识产品的需求。知识产权的交易、授权、质押融资等活动让创新资源得以在市场中高效流动、合理配置,不仅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加速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长。知识产权作为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手段,将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香港金融业而言,这一业种不仅有助民营科企跨境上市及湾区创新产业服务,为香港融入湾区发展提供新的活力与动能,它更将为香港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开辟一片新天地。
事实上,我国具备非常殷厚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支持创科企业融资的有利条件。一方面,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无形资产加速积累,我国已成为位居全球前列的知识产权存量大国。以国际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有效专利数为例,2020年我国就已达约305万件,仅次于已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已30年的美国。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初具规模。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75.6万件,成为全球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粤省方面,截至2024年底,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为195599件。而2024年全省授权专利148388件,其中发明专利32821件,实用新型专利102921件,外观设计专利12646件;全省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1377件。
加快知识产权落地转化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面对如此广阔蓬勃,潜力与机遇无限的内地市场,香港金融业界必须抓紧“抢滩”,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此外,过去一年特区政府加大创科投入、引入大批重点企业的努力显现成效。最近一段时间,香港科技股气势热腾,带动港股上升,升幅为全球之最,上月每日成交量达3000亿港元。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企业超过百间。为了支持这些科技企业的持续发展,香港本身亦需要加强对新科技企业发展的支援。
事实上,当前香港正持续强化和完善知识产权和创科生态的制度建设,促进知识产权落地转化及商品化。去年7月起,香港已实施“专利盒”(patent box)税务优惠,将通过创新研发活动而创造的合资格知识产权所得之具资格知识产权收入的应评税利润税率由16.5%大幅减至5%,鼓励企业更积极地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研发,创造和保护更多具市场潜质的知识产权,利用研发成果推动知识产权贸易。
此外,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去年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共同确认的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筹建机构,料今年底前完成筹建,目标是向创科产业提供优质的专利信息及相关专门服务,加强对业界的支援。预计投入服务后,将可融入国家已经建立超过一百所TISC的庞大网络。凡此种种,无不彰显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落地香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近日《CEPA服务贸易协议二》正式实施,“港资港法”及“港资港仲裁”扩大适用范围,意味香港金融业在湾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时机和条件更为成熟。在政策的有力推动和鼓励下,我们相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港前景可期,必有助香港金融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