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举办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亦为香港指名了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各界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好香港角色、香港方向、香港担当,履行好职责义务。事实上,香港的未来与国家发展大局密不可分,只有准确认识国家发展的重大方向和重要意涵,香港才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过程中发挥独特优势,加快实现发展的新突破。
全国两会不但就国家各领域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而且为香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发挥作用提供了清晰指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直接涉港的部分提出了“深化国际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要求。需要看到的是,这不应被视为香港“仅有”的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十大工作任务,当中不少都与香港的定位和优势密切相关,只要运用得宜,在国家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香港可谓机遇处处,更是大有可为。
例如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部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自由市场经济在扩大国内需求方面无疑具有独特优势。最直接的举措,便是利用金融中心地位,为内地吸引和引导海外资金,投入提升消费便利性的基建项目,例如交通、电商物流平台等等,以进一步提升市场运转效率,促进内需增长。
始终保持宏观开阔思维
另一方面,香港不能忘记自身也是国家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始终是香港不能忽视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内地游客作为香港旅游业的重要客源,未来香港可针对内地游客推动更多优惠政策,比如购物券、文化体验套票、争取更多“一签多行”城市等等,以提高内地游客在零售、餐饮及娱乐方面的消费。
同时,香港也必须用好自身“内联外通”的优势,例如建设更完善的跨境电商平台,方便内地消费者购买国际品牌产品;也可以作为国际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试点,提供产品测试平台,丰富内地消费者的选择等等。
只要站在国家发展的全局高度和认清自身的定位,就不难发现两会在各领域工作的一系列部署,都有不少可供香港大展所长的地方。中央多次要求香港必须就新形势识变、应变、求变,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香港更要始终保持着宏观和开阔的思维,不能光着力于个别方向,却错失了其他方面的重大机遇。
比方说,工作报告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强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诚然,人工智能一直是香港创科的重点发展方向,但创科并不只有人工智能,工作报告亦同样要求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虽然建设国际创科中心是香港未来的主要目标之一,但也不能忘记,香港也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同时坐拥五间全球百大的大学,更拥有世界知名的强大科研团队。例如香港在生物制造领域,尤其是生物医药和生物材料方面,一直以来都在前沿技术上具有领先地位。香港有逾20间大学实验室获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其中至少13间就与生物科技有关。
加快经济产业结构转型
又例如在人机交互、智能控制和感知技术方面,香港多间大学的科研机构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开发出具有先进感知能力的智能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执行任务。
今年初科大工学院便成功研发出一款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术机械人,体积较现有同类型机械人小60%,集拍摄及精准导航能力,可协助医疗人员在人体内取样、传送药物及进行激光热疗手术;去年由港企蓝点子研发的全港首个客服机械人也开始投入服务,提供办理入住、即场付款及提取匙卡等服务,缩短客人一半等候时间。而由同公司推出的智慧酒店文档管理系统更获全球约30间酒店、共2万间客房使用。
诸多例子都说明香港创科不必局限于AI,还有更多路径可大展拳脚。虽然香港产业单一等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但在技术转移、人才交流、拓展市场等方面,仍然可以为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多维度的支持。在内地庞大市场和资源的支持下,香港的科研成果将有更大空间得到转化,亦能与内地加深合作开发更先进的新技术,使香港形成多元而具国际化视野的创科生态。
香港学习宣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是“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两会精神的解读,必须要带有全局观念,准确理解国家政策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推动自身发展并加强与内地的交流合作,这是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使命,也是香港未来的希望所在。香港接下来唯有发挥制度优势、坚持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内联外通、完善特区治理、严密防范风险,才能实现香港更好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