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日前用两句话概括今年1至2月份国家经济运行的特点:“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发展态势向新向好”。这意味着,在一系列增量政策催化下,首两个月新引擎加速拉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首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这些数据起步平稳向好,而且在新引擎拉动下呈现出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深层张力。
一方面,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让制造业基础更稳。工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新能源汽车产量激增47.7%,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增速超20%。另一方面,制造业技改投资极大提高了生产力。譬如,智能工厂通过AI质检系统,使良品率提升至逾99%,人力成本大幅下降。当然,传统产业仍面临转型压力,部分钢铁企业已淘汰100万吨落后产能,转向高端特钢研发。
消费市场也趋势向好。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家电、家具等商品零售额两位数增长,通讯器材类销售额飙升26.2%。春节期间旅游出行人次同比增长5.9%,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破纪录,冰雪经济、绿色消费等消费新场景激活内需。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近日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并通过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扩大使用范围等措施释放住房消费潜力。
利好政策激活市场信心,形成积极的市场传导。沪深股市成交额连续两个月增长超15%,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至50.2%。在资本市场改革方面,中国证监会推出五大措施,包括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优化发行制度等,2024年全市场分红达到2.4万亿元,分红金额创历史高。市场的分红回购远超IPO、再融资和减持的规模。增量政策层面,近半数政策已落地,后续将加大专项债支持领域、提高助学贷款额度等,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前两个月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乘数效应”正在显现:5G用户流量增长35%、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增27.4%、碳纤维产量飙升51.5%,这些领域既符合全球技术趋势,又能对冲传统产业下行的压力。除了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三样”继续市场扩张,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出海“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表现抢眼,加上《哪咤2》的票房成绩,以及AI领域的异军崛起,中国正在开辟未来经济新赛道,这也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当然,中国经济依然存在短板,如居民消费能力仍受收入分配制约,房地产市场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外贸方面,剔除春节因素后进出口实际增长1.7%,但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回落至5.4%,对美贸易额虽增3.5%,却面临关税壁垒加码风险。就业市场亦承压,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5.3%,制造业和服务业PMI从业人员指数均低于荣枯线,应届毕业生达1222万人加剧了结构性失业压力。
然而,在前两个月经济平稳向好的基础上,政策利好优势会持续释放。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由此将形成更强的流动性,更精准的支持度,让所有市场主体享受普惠政策红利。特别是给民营企业注入信心,激发创业热情,催化创新激情,不仅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长期支撑,夯实未来产业的基础,还能扩大就业、提振消费并释放内需潜能。
新旧动能转换仍需要时间,但在系列增量政策的加持下,特别是AI创新引擎的拉动下,“中国号”经济列车将迸发出更强的动力,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