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8日,美俄两国元首再次举行通话,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一个半小时的通话中,双方广泛讨论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以及制止战略武器扩散等议题,并就解决两国间“棘手问题”和结束俄乌冲突等达成“四点共识”。
白宫在特朗普和普京两国元首通话后发表声明,表示两国元首达成“四点共识”:一是关于停火。特朗普和普京一致认为,迈向和平的进程将从“能源基础设施停火”开始,同时就落实“黑海海上停火、全面停火和永久和平展开技术性谈判”。二是关于谈判的时间和地点。谈判将立即在中东地区展开。三是关于“战略性”武器。双方讨论了阻止战略性武器扩散的必要性,并将与其他各方合作,以确保尽可能广泛地落实相关措施。四是关于更广泛的美俄关系。双方一致认为,美俄双边关系得到改善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国际社会对美俄元首达成的“四点共识”,能否解决俄乌冲突,实现乌克兰和平充满疑虑。一方面,达成“共识”并不意味着美俄和解;另一方面,所谓的“共识”反而让欧洲和乌克兰陷入更深焦虑。加上特朗普2.0的“不靠谱”,美俄“四点共识”,不仅未能化解美俄在核心矛盾上的僵持,更折射出大国博弈下乌克兰命运的脆弱性。
“双普”外交秀 欧洲成看客
通话期间,特朗普提出解决俄乌冲突的方案,包括双方停火30天,其间互不攻击对方能源设施;启动黑海停火谈判的技术磋商;推动俄美冰球外交以缓和双边关系;加强核不扩散合作。其中,前两项直接关系俄乌冲突,后两项则更多是俄美关系正常化的试探性尝试。克里姆林宫透露,普京支持特朗普提出停火的建议,并命令俄军遵守。俄方并宣布于3月19日,俄乌各自向对方移交175名战俘,俄方同时会移交23名受重伤乌军人员,以展现诚意。
显然,有关的停火建议仅具有限的象征意义。一方面,停火和互不攻击能源设施仅覆盖局部战场,且未涉及其他军事行动的约束。通话当日,俄乌仍在别尔哥罗德州和苏梅州交火,凸显停火的脆弱性。另一方面,黑海停火谈判尚未明确监督机制,美俄在“如何确保公平性”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俄方坚持停火必须伴随“完全停止外国军事援助”和“乌克兰停止动员”,而美方却在3月11日后恢复对乌军援,双方立场明显对立。
普京在通话期间提出俄美组织两国冰球运动员比赛并获特朗普支持。但冰球外交与核不扩散合作、俄乌冲突没有实际关系,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俄美关系。何况,核不扩散是核大国和全球面临的结构性难题,仅仅一次通话根本无法解决美俄关系的沉疴痼疾。
特朗普和普京,这“双普”的外交秀,欧洲成了完完全全的看客。欧洲和乌克兰焦虑之情溢于言表。
一方面,乌克兰政府接受30天停火提议,称即使只是“部分”停火也是“积极成果”,它将使乌克兰距今年结束战争的目标更进一步;另一方面,乌方对俄方诚意高度怀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强调:“没有乌克兰的谈判不会有结果”。
欧洲则对美俄疑似有“秘密交易”感到恐惧。特朗普通话前曾透露,将与普京讨论乌克兰“领土分配”和扎波罗热核电站控制权等敏感议题,但这些内容未出现在正式纪要中。这种信息不对称令欧洲联想到1945年的《雅尔达协定》——大国可能通过私下协定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法国总统马克龙虽表态支持“可核查的停火”,却暗含对美俄绕过欧洲主导议程的警惕。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更直言,俄罗斯尚未真正回到谈判桌,停火主动权仍在俄方。简言之,由于特朗普政府绕过欧洲和乌克兰的骚操作,欧洲担心美俄玩“新雅尔达协定”,损害欧洲利益。
更重要的是,这次通话存在局限性,美俄双方矛盾积重难返,特朗普执政善变不靠谱,在此情势下,所谓的“共识”就失去实际意义。俄方提出的停火条件——包括限制西方军援、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直接挑战美国的地缘战略布局。而美国虽口头支持和平,却难以放弃通过乌克兰削弱俄罗斯的长远目标。3月11日后美国恢复对乌军援,正是这一矛盾的缩影。
关键是,俄美对“和平”的定义存在本质分歧。俄方主张“解决冲突根源”,即重塑欧洲安全架构;而美方更关注“结束战争”本身,试图通过短期停火换取国内政治资本。这种分歧在特朗普与普京的表述中显露无遗:特朗普宣称“和平进程已全面开启”,普京却坚持“必须考虑俄安全利益”。
和平成幻象 战事或扩大
在此情势下,美俄“四点共识”很难实现乌克兰和平,只是带来短暂的和平幻象。一方面,俄乌冲突严重损耗了双边信任,加上欧洲对美俄进行“幕后交易”的猜忌,以及乌克兰对西方支持的摇摆信心,均削弱了外交成果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美俄欧三方博弈的复杂性使乌克兰沦为棋子,而非平等参与者,决定了乌克兰和平前景暗淡。
总之,达成“四点共识”是美俄两国领衔主演的喜剧——而享受外交快乐的是特朗普,对于欧洲和乌克兰则是糟糕的悲剧——带来的不是安全感,而是更深的战略焦虑。真正的和平,不仅需要停火协议,更需要大国放下零和博弈的思维,正视中小国家的安全诉求。历史反复证明,忽视根源矛盾的临时安排,终将在新的危机中崩塌。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