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从香港经济全局审视楼市政策\卢金荣

2025-03-21 05:02: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住楼市股市”“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不但反映中央对于稳定楼市的重视,释放出更坚定稳楼市的信号,更表明稳楼市与稳经济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楼市回稳有利于发挥财富效应,拉动企业、家庭的投资和消费,对于经济有正面的推动作用。对香港而言,楼市不单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更是香港经济最重要的支柱。审视香港楼市问题,不能只就楼市论楼市,更要从香港经济全局、从对接国家战略大局看待香港楼市问题,充分认识到稳楼市与稳经济的客观规律,否则单单就市论市,有可能造成策略应对的失误甚至是战略部署的误判。

  全国两会胜利闭幕,香港各界近日都在深入学习两会精神。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中央去年接连出台刺激消费,提振资产市场,稳定楼市的措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了中央稳楼市的基调,近期各地各部门亦已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齐发力,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通过扩内需消费提振资产市场,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有效吸引外资进场

  中央对于楼市稳定的重视以及提振资产市场的坚定,值得香港借镜。楼市关系香港经济全局,楼市积弱与政府财赤、市场信心和经济增长有密切关系。楼市不稳,百病丛生,这已经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一个规律。近期受惠于中央大力振兴股市,港股亦迎来近年最大幅度的一轮升浪,带动经济回暖。然而,当前市场信心仍有待恢复,主要原因是楼市依然疲弱,去年特区政府的“撤辣”虽然成功止住了楼市跌势,但刺激作用有限,楼市继续出现“价量续跌”现象。要推动楼市回稳,特区政府还要推出更有力措施。

  在楼市问题上,中央出手迅速果断,多策并举,以“组合拳”方式稳定楼市,成功提振市场信心。香港各界学习两会精神,其中一个重点应是学习中央对于稳定楼市的重视。

  香港楼市目前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用家入市信心不足。香港地少人多,楼市处于长期刚需,这体现在香港租务市场近年持续畅旺,但用家由于对楼市前景信心不足,不敢贸然入市宁愿以租代买,当中主要是信心问题。二是外来需求问题。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楼市有价有市,受到海内外投资者的青睐,特区政府新资本投资入境计划反应热烈,正说明香港对于海外高资产人士的吸引力。现在一个问题是如何吸引更多海外资金进场,为香港楼市引入更多需求,以达到去库存、振楼市的作用。

  要增强香港买家入市信心,特区政府需要推出更有力的稳楼市措施。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提出将100元印花税的措施门槛,由300万元上调至400万元或以下的物业,以降低物业买卖成本,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也要考虑到300万至400万元的住宅交投只占整体私人住宅成交量约14%,建议可以将门槛扩大至500万元以内单位,同时可研究减免40岁或以下港人的首次置业印花税,扩大政策的提振效果。

  “强积金首次置业计划”能够让首次置业的青年人,灵活地使用其强积金供款结余作为首次置业的首期资金或供款,这个政策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社会也有广泛共识,青年人也希望可以趁现时楼市回调入市。政府应尽快推出有关计划,为楼市注入动力。

  任何国际大都会的楼市,都不只是面向本地居民,更是面向国际投资者,香港的楼市同样需要面向国际,引入外部需求对于稳定楼市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可以在不影响本地居民置业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投资移民投资物业。

  因势制宜及时调整政策

  财政预算案指出,新资本投资入境计划累计预料可带来逾260亿元投资。虽然计划深受欢迎,但同时却被指门槛过高,建议政府可下调住宅物业成交价5000万元的门槛,容许较低价住宅物业纳入计算资产要求,并且获纳入计算资产的物业价值比例提高,便利外来人才来港置业,既为楼市注入更多活水,亦为香港广纳人才。对于内地有意来港置业人才,政府可主动协调沟通,落实“购房资金通”机制,透过闭环式管理,容许这些专才将他们内地的资金带来香港置业,将来如转卖有关物业相关资金将汇回内地,令资金形成闭环,既方便内地人士来港置业,亦不会影响国家的外汇管制。

  任何好的政策都需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楼市是香港经济重要一环,处理楼市问题更要慎重,必须从香港经济全局审视,更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全力稳住楼市,稳住香港资产市场,以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特区政府完全可以在预算案之后,推出更有力的稳定楼市措施。过去一些稳定楼市的重要政策,都不是在预算案中宣布,特区政府应该因应实际环境和需要,适时出招,显示特区政府稳楼市、振经济的决心。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