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昨日正式启动低空经济“监管沙盒”试点,首批38个涵盖物流配送、空中监测、紧急救援等领域的创新项目将落地实践。此举是响应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区域合作、推动香港经济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已连续第二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今年更特别强调要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特区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于2024年施政报告提出制定低空经济发展策略和行动计划,包括开拓低空飞行应用场景、修订相关法规、与内地对接,以及研究部署低空基础建设。此次“监管沙盒”启动正是关键的落地步骤。
探索高密度城市发展的路径
“监管沙盒”试点为低空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了安全的试验场,将推进场景化测试,确保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在香港实际环境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政策制定、标准建立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监管沙盒”试点平衡监管与创新,香港有望探索出一条高密度城市发展低空经济的可行路径。
事实上,多个政府部门包括消防处、屋宇署及地政署等,早已开始陆续使用无人机。而当局预料今年第二季向立法会提交经修订的《小型无人机令》后,可进一步放宽无人机重量限制,让消防处等部门更容易把较重的物资透过无人机送往“行山地带”,甚至可经民航处处长容许进行较大重量的试验项目,包括涉及载人的飞机模型。低空经济在香港,其实已非遥不可及的概念。
在昨日的“低空经济监管沙盒启动礼”上,不止有科技大学作为“监管沙盒”的支持机构,负责测量和解决无人机的噪音问题,还有飞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而且商界也有积极参与其中。有物流公司就计划以新款无人机配送药物、物品至南丫岛、长洲等离岛地区,初期服务以快递件为主,之后延伸至医疗用品。
香港的科研实力,加上医疗服务等需求,都是发展低空经济的有利条件。但必须强调的是,香港探索低空经济“监管沙盒”并非孤立尝试,而是大湾区低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一环。未来香港低空经济发展还应重视两个协同方向,一是跨境试点;二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河套合作区凭借“一河两岸”的地理优势,具备规划低空飞行走廊的天然条件,该区域建筑密度低、高度适中,适合规划低空运输航线。为此,笔者在今年全国两会提出了关于在河套合作区开展跨境低空飞行试点的建议,希望两地协同推动低空经济成为区域发展新亮点。但两地低空空域分属不同管理体系,存在跨境飞行面临审批流程复杂、清关规则不统一,以及尚未建立统一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等问题,这就牵涉到加快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重要性。
协同管理跨境低空飞行机制
未来,两地需要共同探索跨境飞行的协同管理机制,如成立深港两地政府层面的联合工作组,统筹解决跨境低空飞行涉及问题,包括完善标准化解决方案和流程机制;制订清关、检验检疫安排等程序;推动开发数字化协同监管平台,实现飞行器实时追踪与数据共享等。其次是探索跨境低空飞行运输,可优先在科研货物、日常生活服务、医疗急救、跨境物流等领域开展试点,例如利用无人机运输香港园区的生物样本至深圳实验室,既可促进科研要素流动效率提升,又可为跨境低空飞行积累更多经验。
低空经济是推动区域合作、推动香港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新引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环境的日益完善,低空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监管沙盒”试点项目启动后,香港低空经济将正式进入公众可以“看得见、摸得到”,各界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代,极大提升城市管理和商业效率,并成为香港经济的新增长引擎。正如行政长官李家超所言,低空经济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道“智慧天梯”,将为香港带来“天际机遇”。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