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加快构建双引擎发展格局\周厚立

2025-03-22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特区政府早前表示,发展北部都会区牵涉到规划思维创新、制度创新和改革,以至实施方式的灵活改变,期望社会能勇于改革、敢于破局、不断创新,以开放的思维拥抱新的环境、新的发展,为香港勾画出更宏伟亮丽的发展蓝图。

  今天的香港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单靠传统优势产业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香港需要加快构建“南金融、北创科”双引擎格局。北部都会区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远规划,其成功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框架、整合多方资源并实现跨领域协同。规划思维创新的突破方向,包括可借鉴东京湾区“产城融合”经验,将创科产业、生态保育与居住功能垂直叠加,例如可在洪水桥打造“立体城市”,地面层保留湿地生态,中层布局研发中心,高层建设人才公寓。

  笔者认为,北部都会区可定位为“粤港澳融合试验场”,包括构建“跨境数据特区”,试行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零碳示范区”整合离岸风电、氢能供应链与碳交易平台;设立“大湾区调解仲裁联合中心”,打造国际法务枢纽,等等。粤港澳可在北都以“先行先试”方式,透过制度创新推动大湾区建设,为内地以至世界其他城市群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范本。

  建立湾区标准互认中心

  要将北都建设好,关键在于把握“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在顶层设计中预留足够的弹性适应空间,使规划本身成为持续进化的生命体。

  在规划阶段即建立“全要素三维城市模型”,整合实时交通、环境、能源数据,实现“虚实互动”的动态规划,以“15分钟生活圈”为单元,结合自动驾驶接驳系统与地下物流管道网络,较深圳前海“垂直城市”更强调三维交通整合。

  制度创新的关键领域,包括土地制度突破,譬如设立“混合用地”制度,允许单一地块相容科研、轻工业及配套居住;试点“土地价值捕捉”机制,将基建带来的增值部分用于项目再投资;跨域治理机制,包括成立“深港边境合作特区”;建立大湾区标准互认中心,率先在建筑、环保等领域实现规制衔接。

  实施策略的变革,路径包括采用“模块化发展”模式,将总体规划分解为可独立运作的子系统。例如优先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底座,后续功能模块可随插即用;推行“开发权竞标”制度,企业需承诺配套建设社区设施以获取地块,类似伦敦金丝雀码头“规划义务”机制。

  鼓励市民参与革新,可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独特系统,实现政策意见征询、反馈落实的全流程可追溯。北都内保留了不少历史建物和传统习俗,可以新模式进行保育活化,例如可运用AR技术打造“数字文化层”,将新田文氏围村等历史遗存转化为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破解南北失衡的发展矛盾

  革新制度破解南北发展失衡的深层矛盾,包括土地制度革新,推行“用地性质弹性转换”,允许北部工业用地按市场需求转为“科研+轻制造”混合用途,土地溢价收益专项用于区域基建。亦可试行“土地债券化”,将土地开发权证券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北部都会区可以“特区中的特区”的方向建设,笔者建议成立专门法理机构,由有关政府代表、企业及专业人士组成,统筹规划审批与标准制定,突破行政辖区壁垒;设立“大湾区专业资格互认中心”:率先在工程、会计等领域实现资格互认,促进人才跨区执业。

  “南金融、北创科”非简单地理分割,而是需要构建“金融─科技─制造”生态。北部都会区可成为制度改革的测试场,通过“三步走”策略——前期聚焦基建联通(2025前)、中期突破制度瓶颈(2030前)、后期形成全球影响力(2040前)——最终实现南北双核的螺旋式升级,使香港从“超级联系人”蜕变为“超级整合人”,为世界各地的城市群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