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释放创科潜力 实现跨越式发展\陈成炉

2025-03-24 05:01: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创科发展再传来好消息。3月21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第一期8号、9号大楼举行平顶仪式,11号大楼已全面完成。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会利用好香港的高度国际化和集聚国际高端人才的优势,把河套打造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桥头堡、高端成果的示范田和孵化器。

  近来的各项数据显示,步入加速期的香港创科正迎来良好的发展势头。硬件建设在不断完善,科研成果更不断涌现。如利用AI技术扩大医疗领域的运用已产生多个成功项目,特区政府“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资助成立的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HKGAI),也推出了香港首个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HKGAI V1”,并已在政府内部使用。

  创新能力实现大幅增长

  根据《2024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排名上升两位至全球第五位;《2024年全球初创生态系统报告》显示,香港在新兴初创生态系统排名上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三;《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的百强科技集群中,“深圳─香港─广州”连续五年排名第二;在智慧城市指数,香港在全球142个城市中,长期排名在20位内。这些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在数字经济和创新能力方面实现大幅增长。

  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力是创科事业成功的关键。本届特区政府上任以来,始终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倾注大量心血。吸引高端人才和吸引创科企业是特区政府的政策重心,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助力。

  大量创科企业进入香港提供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推力。据统计,目前已有两千多家初创企业和科技公司入驻数码港等地,不仅包括华为、科大讯飞、浪潮云等内地大型企业,还有众多香港本地的创新科技企业,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主的创科企业。

  香港高校的产学研转化好消息频传。无论大模型开发、晶片研发还是AI系统应用,成绩单都相当亮眼。尤其是在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上的助力,充分展示了香港高校的科研水平。

  香港创科的坚实起步正呼应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以人才为基础,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抓手,以举国体制的优势,系统部署前沿领域,包括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可以说,香港发展创科的脚步正是中央的期待,其不仅为香港本身探寻经济发展新动能,更积极融入了国家的整体战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香港力量。

  雄关漫道。当前国际间、特别是大国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创新科技上的竞争。也正是随着这种竞争的加剧,AI、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等发展日新月异。跟不上这样的节奏,势必被淘汰,在竞争中落败。为此,香港创科良好的势头必须延续,各方大量的潜力需要挖掘和释放。今天,香港的经济转型进入关键时期,不进则退,机遇转瞬即逝,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

  当下创科的进步证明特区政府的施政方向正确,接下来要进一步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充分释放各方潜力,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奋勇争先,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议政府更多发挥引导与协调功能,系统性解决产学研衔接、政策支持、区域协同等关键问题,通过建立平台、联系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产学研各方需求。北部都会区的建设还要加快,“北创科”的雏形一旦破茧而出,形成趋势,必将带动整个香港创科迈上层楼。

  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资料库

  香港高校的潜力需要得到进一步释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香港高校基础科研实力雄厚,寄托着国家和全体港人的期望,在国家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刻,如何充分利用香港高校科研成果,将其成功转化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需要进行全面规划部署。

  市场也需要形成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的良好机制,让科技创新链与产业创新链紧密衔接。例如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资料库,让有志于投资创新科技的香港商界考察和筛选,形成“高校研发─中试─量产”的市场机制。同时还需要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

  当创新科技完全进入香港躯体,成为香港发展的新基因,其崭新动能必将引领“一国两制”香港实践实现质的跨越。

  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旅港同乡会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