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今日将举行记者会,公布公营医疗服务收费改革的详情。新安排下,急症室服务会按病情分级收费,危殆及危急个案免费,其他个案收费或提高一倍。一系列举措可望减轻公营医疗的负担,同时将更多非紧急病人分流向私人市场,以有效应对人口老化带来的挑战。
香港的公共医疗结构长期处于不合理状态。一方面,香港每1000人口中只有2.16名医生,比例远低于其他先进经济体;另一方面,在公私营机构服务的医生各占一半,但公营医疗体系承担了九成病人,急症室经常人满为患。过去十年间,特区政府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增加了一倍。今年的财政预算案削减开支,不少部门被砍经费,但医管局拨款仍达到1002亿元,较上年增加3%。
目前在香港医疗总支出中,公帑承担了90%以上,甚至更高。反观新加坡政府对公共医疗的负担比例低得多,通常在30%-40%之间。究其原因,新加坡采取的是混合型医疗体系,强调个人责任与政府补贴并存。通过“保健储蓄账户”和“健保双全”等计划,民众被鼓励自行储蓄并承担部分医疗费用,政府则通过补贴和直接拨款支持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服务,这使得新加坡的公共医疗支出低而效率高。
至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情况各有不同。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公共医疗支出占总医疗支出的70%-90%不等。即使是高福利的北欧国家,政府对公共医疗的负担比例也没有超过90%。美国政府的公共医疗支出较低,约占医疗总支出的45%-50%,超过一半医疗费用由私人保险或个人支付。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放眼全球的公共医疗体系,香港的公帑负担比例是极高的。在本港人口老化加速、对医疗需求有增无减之下,库房的负担只会越来越沉重,要避免重蹈一些国家公共医疗体系“爆煲”的覆辙,唯有改革这条路可走。政府的改革计划,应得到谅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