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昨日公布公营医疗收费改革方案,提出调整急症室收费、为公营医院提供的药量设限等等。这是为了更好集中资源,减少现时对公营医疗服务的滥用情况。就如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强调,改革以“能者共付、轻症共付”为原则,当局绝不会放弃对有需要市民和急切患者的照顾,相反,改革过后的公营医疗系统将更有弹性应对医疗成本上升和人口老化等挑战,继续发挥全民安全网的作用。
据悉,现时公营医疗系统接受政府资助达97.6%,即市民仅需支付余下的2.4%费用。虽然在社会福利层面可说是大手笔的德政,但就客观环境而论,香港正面对财赤挑战,外围经济环境也未见有大幅反弹的迹象。政府继续“承包式”地维持公营医疗服务,明显不符现实,亦不可能长久持续,否则非但医疗系统终将面临崩溃,也令政府无法有效运用公帑在真正有需要的地方和群体身上。
今次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减少医疗服务的滥用现象。据医务卫生局去年的统计,过去10年,次紧急和非紧急个案在急症室的占比一直多达55%至65%,无可避免占用了治理危殆、危急、紧急个案的急症室资源。事实上,部分市民因急症室收费低廉,即使病情非紧急或危重也倾向直接到急症室求诊,已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调整急症室收费至400元,最大目的还是为了引导轻症患者转向私营医疗市场或社区医疗服务,从而减轻公立医院的压力。政府亦强调,对于危殆及危急病人会提供全额资助,也会保留对综援户的收费豁免,并优化费用减免机制,确保经济困难人士继续享有适切保障。说明当局始终把基层和严重病患者的福祉视为最优先考虑。而改革所得收入将全数回馈公营医疗系统,意味政府对医疗的整体资助承担不会减少,未来五年内仍将维持九成资助率。这足以说明,改革并非旨在削减服务或单纯的节流,而是通过理顺收费结构,让资源更集中于“贫、急、重、危”病人。
确保“贫急重危”病人利益
其次,现时公营医疗服务另一为人诟病处便是药物转售问题。现时由于公院门诊覆诊间隔时间长,医生往往会处方大量如“扑热息痛”等药物,每次配发期最长为4星期。取药本身成本极低之余,一些本身属轻症的个案,医院也处方长达数星期的药物,以致病人未必吃得完,过去甚至多次有不法之徒将医管局以公帑低价购入的药物,在网上平台转售图利。这对病人、对纳税人都明显是不能接受的事。
因此,普通科门诊和专科门诊最多只处方4星期分量的药物,已是非常保守的改变。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当局也没有大举提高药物收费,普通科门诊每次收150元,并会收取每种药5元;专科门诊费用调升至250元,药费收每种药20元。不论是看病还是覆诊取药,费用都明显仍然低于市价,也是绝大部分市民有能力负担的金额。
当然,具体改革仍然有不少需要谨慎平衡和审视的地方,例如确保夜间门诊服务数量、避免患者因诊金问题讳疾忌医、私营服务加费等问题。政府往后仍然要继续检讨改革成效,并与业界保持紧密沟通,才能长期保持香港公立医院的医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