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过了近3个月,香港已举办了40多项大小盛事,不但吸引了全球各地数以千计的政商界高层聚首一堂,更展现出香港金融以外,在创科、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的突破和成就。香港的盛事取得广泛成功,是香港在不同领域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体现,更证明了外资对国家和香港前景的看好和信心,再一次说明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好“内联外通”优势,将是成就香港未来的两大关键。
据政府早前公布的盛事年表,今年上半年,香港至少会举办93项盛事,即平均每两日便有一次盛事。光是本月,香港便举行了约30项盛事,例如月初的国际珠宝展,吸引了约4000家来自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3月中的亚洲科技变革峰会也汇聚了来自22个国家的500名世界级行业先驱、商业领袖和政策制定者;刚结束的“裕泽香江”高峰论坛,吸引逾300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家族办公室决策人和家族成员参与、全球投资峰会亦吸引了逾4000名投资者、企业代表和学者参加。
紧接下来,还有国际七人榄球赛、巴塞尔艺术展、Web3嘉年华、国际电影节、国际创科展、香港时装节等等数十项盛事,活动领域从金融到体育、文化、艺术产品、创新科技展览。纵观全球,也很难找到另一个城市,可以如此频密和有这么多资源可以连续举办多项大型盛事,而且这些盛事还涵盖多样化的主题,吸引数以千计全球各地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专业的高端人才来参与。这是香港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体现,也是香港以“内联外通”优势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黄金钥匙。
这些盛事的举办和吸引到的众多海外参会者,不仅展示了香港综合实力,更向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香港依然是全球投资者眼中的热土。例如在日前举行的全球投资峰会上,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便指出,香港股市本月中升至3年高位,今年截至3月中,港股涨逾20%,为2022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成交量显著增加,去年存款总额亦增长7.1%。汇丰集团主席杜嘉祺也表示,香港作为内地、亚洲和全球其他地区之间的超级联系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受益于资本市场的复苏,香港也应进一步加强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外资对香港的信心,是建立在香港独特优势与持续发展之上。港股今年来跑赢了英美日等不少主要市场,众多科技股股价创新高,日均成交额显著改善,新股市场也见回暖,再加上全国两会中,国家提出了多项政策巩固外资信心,未来还有北部都会区、河套合作区等创新基建陆续落成,香港也会有更大的底气和发展潜力。
国家发展好,就是香港发展的最大底气。日前闭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有两点特别值得香港留意。其一,是今年首次参会的跨国企业数量也创下新高,尤其是来自美国的企业数量占最多,共有27家,无疑间接说明了美国企业面对现时中美关系、对关税战等方面的一些取态;今年参会的跨国企业行业涵盖了金融保险、医药健康、能源矿产、食品消费行业等多方领域的头部企业,对比往年,今年的企业组成明显更加多元。其二,外资看好的不仅是中国经济,还有对中国市场的多元期待。今天的中国已不纯粹是制造业大国,互联网、教育、能源等不同领域也在持续加快开放,从跨国企业涵盖的不同行业,可以看到外资看好的不光是表面的经济效益,还有未来的潜在红利。
从香港今年以来举办过的数十项不同盛事,这些盛事所引起的广大关注和回响,足以证明香港的国际化特色,香港的国际化不仅展现在金融机制和营商环境,在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也同样如此。换句话说,外资对中国内地越多元的需求,香港就有越多可以对接成为中外桥梁,发挥“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角色的连接点,也就有更多机遇。
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日前会见香港欧洲商会代表团时,对香港欧洲商会一直看好中国、看多香港,积极参与香港建设,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依法施政,推动欧洲企业长期投资香港,努力为欧洲商界和香港深化合作搭建桥梁作出的贡献表示赞赏。
“看好中国、看多香港”,正是香港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内联外通”优势转化为实质红利的大前提。香港与国家的关系越紧密,自身国际化的优势就越凸显,也能在这个外资加大对中国市场重视的时代享有更多机遇。
中央多次强调,始终坚持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全力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加强和拓展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合作,为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地企业在香港发展创造更好条件。这是香港巩固提升国际化优势的信心所在,也是书写未来辉煌新篇章的强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