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日提出就公营医疗服务的资助和收费进行改革,透过更清晰的服务定位、更精准的资助目标、更稳固的安全网,强化公营医疗系统(不论在财政上或质量上)的可持续性。面对不断增加的需求和持续上涨的医疗成本,公营医疗系统已经陷入临界点,再不改革,肯定难以负荷。市民要改变使用公营医疗系统的习惯和模式,令有限的医疗资源可用于最有需要的病人,香港社会得以继续拥有高质素的医疗保障。
体现“急症室,医急症”的理念
香港公营医疗系统,一直获公帑高度资助,政府下年度对医管局的资助便超过1000亿港元。香港公营医疗服务的资助率达97.6%,比例远超大部分国家,市民需要负担的医疗费用占比极低。然而,面对人口老化、服务需求和成本持续上升,香港公营医疗系统的可持续性受到极大考验。正如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所言,今次改革的目标是做到“有加有减”,“加”的是对“贫”、“急”、“重”、“危”等四类病人的保障,而“减”就是减少浪费,确保公营医疗服务的可持续性。
当中,多项医院管理局辖下医疗服务收费明年元旦日会作出调整,包括调高急症室“非危急”求诊者、住院和门诊费用、非紧急放射造影服务的收费等。政府预期首阶段收费改革实施后,每年预计约有30亿元新增收入,但强调所有新增收入都会用在公共医疗系统上,而整体公营服务资助率将由现时97.6%降至94%。
今次政府提出的改革范围非常全面,而社会上暂时有较多讨论的是理顺急症室服务的改革建议。现时全港有18间公立医院设有急症室,每年就诊人次超过200万,但非紧急的个案高达六成。在急症室收费的新安排下,被分流为“危殆”及“危急”的病人会获豁免收费,至于属“紧急”、“次紧急”和“非紧急”的则需缴付400元。
很多人或许会将急症室的收费调整与私家诊所的收费作比较,但两者其实不能类比,因为急症室是要治疗车祸等危重伤者,性质就与私家医生通常处理上呼吸道感染等症有天壤之别。今次调整急症室的收费安排,其实就是希望市民改变求诊习惯,“非急症”病人改为选择使用基层医疗或私营医疗机构,扭转急症室资源错配至轻症患者的现况,体现“急症室,医急症”的理念,令急症室发挥真正“救急扶危”的功能。
急症室是公营医疗系统中最标志性的服务:其他非紧急医疗服务理论上都可以由私营市场承担的时候,唯独公立医院急症室的功能是绝对无法被取代。由大型灾难或意外,到病人患严重而危急的疾病(如急性心脏病发或中风),几乎是由公立医院的急症室一手处理。今日公立医院的急症室出现非紧急个案高达六成的畸形现象,折射出公营医疗系统不同层面出现资源错配,甚或是资源的滥用和浪费,绝对急需正视和处理。
医疗系统不改革或会崩溃
香港一直拥有高效、高质量的医疗系统,但这个我们引以为傲的医疗系统正面对多项结构性挑战,包括(一)公私营医疗系统失衡,导致由全港49%的医生人手去照顾九成需要住院的病人;(二)资助错配,导致公营医疗系统出现“多轻症、塞急症”、“小病资助多,大病资助少”等极不理想的现象;(三)服务浪费,包括医学造影和分发药物等的安排收费太低,导致医疗资源未能用在最有需要的病人身上;以及(四)求过于供,公营医疗的轮候时间长,服务质素受压。
政府在改革公营医疗服务收费的同时,亦提出要将“安全网”织得“更大、更稳、更密、更厚”,从而理顺资源的分配。当中包括优化费用的减免机制、增设全年收费1万元的上限、加强危重病人需要自费药械方面的保障等。就以加强医疗保障的收费减免机制为例,政府建议放宽收入和资产的限额、扩阔涵盖范围和期限,以及修订家庭定义,预计合资格受惠人数会由现时30万人,大幅增至140万人。
香港公营医疗系统面对的困境,都是根本性的问题,若不及时采取果断的措施应对,难保一天公营医疗系统会“崩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英国最大护士工会皇家护理学院(Royal College of Nursing,RCN)今年一月曾发表报告,指出国民保健服务(NHS)辖下医院已经不堪重负,近乎崩溃,病人被迫在医院走廊接受护理治疗已逐渐成为常态。有护士透露,有孕妇在走廊流产并接受治疗、曾有多名患者在走廊病情突然恶化、呼吸骤停;有患者在走廊中死亡,但几个小时后才被发现;亦有护士目击一名痴呆症患者在走廊大小便失禁,不得不在自动售卖机旁清理及更换尿布。
以上的情况竟然发生在所谓先进、已高度发展的英国,可见公营医疗系统崩溃的危机是真确存在的,绝非危言耸听。今次政府就公营医疗服务的资助和收费作全面的改革,核心理念是“承担不减,强化保障”,为的是确保香港公营医疗系统的可持续性,亦为了让我们的病人可以继续接受有尊严和可持续的医疗服务,社会大众应予支持。
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