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日前提出就公营医疗服务方面的资助和收费作全面的检讨和改革,在仍然维持高度资助的情况下,做到“能者共付、轻症共付”,将宝贵的医疗资源,精准投放到最有需要的病人身上。香港社会共同努力提高公营医疗系统的可持续性,可避免因人口老化及先进医疗设备愈来愈贵的情况下,整个医疗系统最终分崩离析。
提高急症室收费受关注
收费改革方案公布后,坊间和网上立刻有热烈讨论,但当中充斥着不少不实资讯和谬误。这情况无助社会清楚理解这个涉及广大公众利益的政策,甚至会令讨论失焦,变为情绪式发洩。
其中一项最受社会关注的建议,就是急症室收费改革。政府建议将来被分流作“危殆”及“危急”的病人将获豁免付费;至于“紧急”、“次紧急”及“非紧急”三类病人,费用则由现时的180元增加至400元。相比现时每个急症室病人成本超过2000元,400元的收费仅为成本的两成!
急症室的轮候时间长多年为人诟病,部分原因是不少病人疑似将急症室当作普通门诊使用,导致真正有需要紧急处理的病人面临更漫长的轮候时间。急症室的英文是Accident & Emergency,意思是“意外和紧急情况”,是为病情较危急的病人提供紧急医疗服务。政府多番强调,急症室具备高规格的人手、仪器、检查配置去抢救真的危急病人,不应该与普通门诊相比。对于有网民指急症室收费加幅“离谱”,其实对于“紧急”、“次紧急”及“非紧急”这三类病人而言,新收费下政府其实仍然补贴余下约八成的成本,收费绝对是“合情合理”。
对于有意见指,部分“非紧急”患者其实是因为在非办公时间需要看医生才会到急症室求诊。其实市民在身体不适初期就应尽快求医,而香港各区都有不少在夜间诊症的私家医生和提供24小时门诊服务的私家医院,急症室不是唯一选择,亦绝非是门诊的替代品。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亦曾表示当局会鼓励私家医生延长诊症时间及在假期提供更多服务,这应有助进一步鼓励市民转到私营诊所求诊。
提升共付机制减少浪费
除了调整急症室收费,政府亦建议理顺不同层级服务资助率的相对性,当中专科门诊的诊金将由以往的135元(首次)及80元(覆诊),增加至划一250元;而家庭医学专科门诊将与普通科门诊合并,统合为“家庭医学门诊”服务,诊金为150元,与“慢病共治”计划中求诊私家医生的建议共付额看齐。据报道,普通科门诊在改革后会主力照顾弱势社群,作为他们的“家庭医生”,而对于能够负担费用的市民,新的收费提升至与共付额相若的水平,目的是为增加诱因使他们选择私家诊所。
政府同时亦调整标准药物收费及数量,避免市民一次过获派过多药物造成浪费。当中专科门诊每项药物收费20元,每次最多四星期;家庭医学门诊方面,日后每项药物收费5元,同样每次最多四星期。上述安排公布后,有网上质疑新安排等于要求更频繁的覆诊,对长者和长期病患者极为困扰。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高拔陞迅速作出解释,并非每次只派发四星期药物,而是以每四星期为单位收费,每次覆诊获发多少药物最终由医生决定。相信经解释后,可令不少长者和长期病患者安下心来。
“充实库房”之说不符事实
今次政府检讨公营医疗服务的收费,有网民随即指政府“打劫市民银包”,目的是“充实库房”。上述说法,完全与事实不符。卢宠茂局长已经一再重申,政府对公营医疗系统的承担绝对不会减少;收费改革的新增收入,将全数用于强化公营医疗服务。再者,今次除了调整公营医疗的服务收费,政府亦建议扩大和加强医疗安全网,包括优化费用减免机制、每年1万元住院及门诊费用收费上限,和增加危重病人药械保障等,收费改革所得收入都会用于这些支援措施。说提出改革是为了“充实库房”,绝对是不符事实。
香港市民其实非常幸福,在低税率和毋须如某些国家般需要作出强制性医疗供款的情况下,依靠政府极大的资助享有高水平的公营医疗服务。但在面对人口老化、服务需求和成本持续上升,公营医疗系统人力和财政资源的可持续性承受巨大压力。在资源错配、服务浪费和求过于供这些结构性挑战的夹击下,公营医疗服务已经到了系统失衡“临界点”。公共服务加价,从来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决定,但明知问题就在眼前,政府没有选择回避,坚决迎难而上,这一份改革的勇气值得社会大众支持。
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