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深化区域协同 国际金融中心增添新动能\宇 文

2025-03-29 05:01: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全球自由贸易港发展”分论坛并致辞。他表示,香港是全球第四大外来直接投资目的地,去年再度获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香港保持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的领先地位;最新《世界竞争力年报》更显示香港排名跃升至全球第五,这些成就源于“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香港将致力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正积极争取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期更好推动区域合作。这折射出香港在全球化变局中的战略选择,即通过区域合作提升枢纽地位,助力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

  首先,香港加入RCEP是互相成就。一方面,作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香港已与33个经济体签订投资协定、21个经济体签署自贸协定,但其经济影响力仍高度依赖转口贸易与金融服务。RCEP覆盖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其关税减免、原产地累积规则和服务贸易开放框架,为香港提供了突破单一市场依赖的契机。

  另一方面,香港充当RCEP“南北合作”的纽带。RCEP成员中既有发达经济体也有新兴市场,而香港凭借成熟的国际规则对接能力和市场化机制,可成为技术、资本与产业链整合的“润滑剂”。

  “双向桥梁”的战略价值

  正如李家超所言,香港的国际化网络和自由港政策,能够帮助内地企业通过RCEP框架拓展东南亚市场,同时吸引RCEP成员企业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进入内地,形成内外循环互促的格局。这一“双向桥梁”功能,在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大湾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更具战略价值。

  其次,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加入RCEP将增添新动能。一方面,RCEP推动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将催生更多跨境资金流动需求。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市场,可通过发行“RCEP债券”、设立区域绿色金融基金等方式,为东南亚基建和低碳转型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RCEP的协同效应不容忽视,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有望在跨境支付、数字货币试点等领域探索新规则,推动区域金融一体化。

  此外,香港具有金融创新与科技转型融合优势。香港加入RCEP将促进释放金融创新叠加科技转型优势,形成金融科技的双向赋能,促进RCEP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升级,为区域经济、科技、金融一体化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

  其三,香港加入RCEP是多边主义的亚太范本。当前,美国单边主义与供应链本地化趋势加剧,欧洲也变得焦虑和保守。RCEP则通过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区域融合,为多边主义提供了“亚洲方案”。

  升级为“价值型枢纽”

  长远看,香港的角色或将超越单一经济体,向区域公共产品供给者转型。例如,在碳市场互联互通、跨境数据流动等新兴领域,香港可联合RCEP成员制定互认标准;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议题上,依托ESG金融工具创新经验,引导区域绿色投资。这种规则塑造能力,将使香港从传统的“通道型枢纽”升级为“价值型枢纽”,这也是RCEP亟需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若香港成功加入RCEP,将为全球呈现多边主义的亚太范本。

  当然,香港加入RCEP也面临挑战。如东盟国家的劳工政策与日韩的技术壁垒可能抬高香港服务业跨境运营的成本。此外,RCEP当前侧重于货物贸易,而在数字经济、绿色标准等香港优势领域尚未形成高标准框架。对此,香港需主动参与后续谈判,推动服务业开放、争端解决机制等规则升级,同时利用其法律仲裁优势,成为区域治理的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香港既有核心竞争力,更有国家的坚定支持,通过对接RCEP规则、深化区域协同,香港有望在金融、贸易与科技创新领域实现能级跃升,同时为国家高水平开放提供战略支点。

  面对全球化的不确定性,香港需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规则构建,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唯有如此,香港方能在变局中锚定方向,书写“一国两制”下开放合作的新篇章。

  国际关系学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