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英国发布第56份所谓的“香港问题半年报告”。自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后,英国当局“殖民主义幽魂”不散,不断以各种借口干预香港特区事务。近年来,为追随美国的反华遏华策略,同时再刷“国际存在感”,英国当局又炮制新的理由,抹黑香港“一国两制”实践。但这类伪善的装腔作势之举,除了体现英国当局的无知可笑外,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手持刀剑却要他人放下盾牌
当西方世界的“灯塔国”美国开始乱了方寸,不讲“契约”、“道义”,甚至将单边主义的关税大棒砸向英国等西方盟友时,英国这个老牌日不落帝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挫折感。由此再看刚刚出台的这份报告,更显英国殖民残梦的落寞,也戳穿了这份报告“满纸荒唐言”的尴尬。
然而,英国外交部还是继续抛出所谓“香港问题半年报告”,不论法理还是现实而言,都严重与事实不符。例如,在英国刚刚出台的报告中,声称香港国安法“侵蚀自由”云云,却选择性遗忘2019年香港街头黑暴肆虐时,商铺被焚、市民遭殴的乱象。事实是,2020年国安法实施以来,香港根据《公司条例》注册的本地和非本地公司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国际仲裁案件受理量也跃居全球第三,这些数据无声地诉说着香港法治重建带来的繁荣。
而英国自身在应对2024年8月国内骚乱时,不仅将示威定性为“极右暴乱”,更实施大规模拘捕、通宵庭审、重判罪犯,这种“严打”措施与其对香港警方依法执法的指责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英国式双重标准,就像作家狄更斯笔下的伪善绅士,自己手持刀剑却要求他人放下盾牌。
更深层的矛盾还在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认知错位。英国政客将乱港分子们美化为“民主斗士”,却刻意忽略其勾结外部势力、煽动暴力的犯罪事实。香港警方对多名在英逃犯发出通缉令时,英国外交大臣竟称这是“跨国镇压”,全然忘记本国的新《国家安全法案》同样将“外国干预”列为重罪。这种认知扭曲折射出的,不仅是价值判断的偏差,更是殖民者思维的惯性俯视──仿佛香港仍是需要“文明教化”的边陲之地,而非拥有成熟法治体系的国际都会。
英国殖民心理的顽固惯性养成了难以祛除的“心中之贼”,即深深植根于英国一些政治精英的思维定式之中。简言之,将香港的繁荣归功于“殖民遗产”,将中国的治理视为威胁。这种逻辑也在2024年英国大选期间被刻意强化,成为转移国内矛盾的廉价工具。当西方媒体渲染“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不保”时,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联席投资总监却选择在香港购入物业,另一间英国信用资产管理公司Sona Asset Management据报亦将落户香港,反映英资用实际行动对香港投下信任票。
面对英国老旧殖民思维,中国展现出的战略定力值得深思。外交部发言人在多次回应中,既坚定重申“三个坚定不移”原则,又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陷入“殖民思维窠臼”。香港特区政府的应对同样坚实有力,4000字逐条批驳的新闻稿、对司法个案的专业阐释、对在囚人士权利的系统说明,构建起立体化的回应体系。
靠半年一次刷“存在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英国政客讨论香港事务时,或许更应关注本国日趋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民生困境──根据2025年2月《经济学人》数据,英国实际工资水平已连续三年负增长,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候诊名单突破800万人。这些现实问题不会因为几份涉港报告得到缓解,反而可能因错误的对华政策而加剧恶化。真正负责任的政治家应当直面真实问题,而非沉迷于制造虚幻的“道德优越感”。
当前,香港朝着“一国两制”实践新阶段不断迈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速、北部都会区建设如火如荼、国际法律枢纽地位日益巩固。这些生机勃勃的实践,本身就是对殖民迷信最有力的祛魅。当英国仍困在半年报告的循环里原地踏步时,香港已向着“东方之珠”的崭新定位阔步前行。这或许印证了中华文化中“大道之行”的智慧:真正的破“贼”之道,不在于唇枪舌剑的争辩,而在于用发展的事实构建新的话语体系,让那些不合时宜的杂音自然消散。
英国自诩“法治典范”,意图以“半年报告”来彰显存在感,但实质上是没落帝国的“失落感”和“优越感”相交缠之下的畸形产物。现实的讽刺是,如果他们真的“关心香港人”,那么,请英国当局和反华政客们,切实平等对待数以万计流亡英国的香港人。英国早已沦为二流国家,其所追随的美国政府如今也要“抛弃欧洲”,继续“半年报告”,不过是徒增世人笑料耳!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