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香港四大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航空业,长期以良好的服务和丰富的航线支撑起香港国际航空枢纽的中心地位。与此同时,面对内地民航业及邻近其他地区航空枢纽城市的高速发展,香港航空业正面临着艰巨的挑战。故此,如何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亦成为香港发展问题中的重要一环。民建联早前举行《推动香港航空业发展》圆桌会议,邀请政府、业界、学术界代表,共同探讨香港航空业存在的瓶颈及发展建议。
在疫情后,航空业开始全面复苏的步伐。2024年,大湾区机场群旅客吞吐量超过2.14亿人次,其中主要的三大枢纽机场广州白云、深圳宝安及香港赤鱲角客运量分别为7636.9万、6147.7万及5310万人次。对比疫情前的2019年,三大机场的客运量数据分别为7338万、5293万及7500万人次。可以见到,广州机场的客运量已经回复至与疫情前相若的水平;深圳机场则增长势头强劲,成功迈入“6000万级客运机场俱乐部”,香港则仍与疫情前的客运量有一定距离。
与此同时,香港在盈利能力较强的国际航线上有着较大优势。2024年,香港约有160条飞往世界各地的航线;广州约为90条;深圳则在2024年国际航线突破50条。这也使得各自机场的旗舰客运航空公司在营运收益上有所差距。对比每可用座位千米客运收益(RASK),即每搭载一位旅客飞行一公里所获得的利润,2024年国泰航空RASK为0.56港元,而主要以广州作为基地的中国南方航空,2024年的RASK则为约0.50港元。
创造大量优质就业机会
“十四五”规划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城际铁路建设,统筹港口和机场功能布局,优化航运和航空资源配置。要打造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需要将大湾区机场视为整体,2024年大湾区三大机场的客运量约为1.9亿人次,已经超越伦敦都会区的1.8亿人次及纽约湾区的1.4亿人次。如此庞大体量的客运数量,不仅反映大湾区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及与国内外联系的紧密程度,亦引出在区内发展壮大民航业的广阔前景。
民航业的一大特点,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创造大量的优质就业机会。以香港为例,航空业产业链为香港提供了超过30万个就业机会。而如今随着航空业的发展,亦不断催生出与新兴科技结合的相关产业。早前,全球飞机零件装拆及回收龙头之一、法国航空服务公司Elior Group SA与机管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公司计划拓展香港业务,将与特区政府探讨在港提供飞机拆解、部件回收、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推动香港发展成亚洲首个飞机部件处理及交易中心。
随着飞机的更新迭代,飞机二手零部件有着十分强劲的需求。例如,原来主要飞行越洋航线的广体客机波音747,已逐步被燃油效率更高、载客容量更灵活的机型取代,退役的747客机因其巨大的客量而成为主流的货运机型,不少物流公司购入二手747客机改装成为货机,相关的零部件亦成为支撑货机运行的重要一环。根据参考中国商飞公司发表的《市场预测年报2020-2039》,预计至2039年,全球将有逾2万架客机退役,足以见得飞机零件回收市场的广阔前景。
除了零部件回收,航空可持续燃油(SAF)亦是航空业所关注的新兴产业。为了实现碳排放目标,民航业亦开始聚焦更加清洁的能源选项。根据欧盟的规定,2025年起,在欧盟机场供应的燃料中有2%为SAF燃料,在2030年增加至6%,并逐步提升至2050年的70%。香港将于今年内宣布SAF的用量目标,国泰航空将增加SAF的使用量,目标是2030年将SAF使用量增至总油耗10%。
目前,香港民航业不仅出现人才紧缺的情况,也缺乏涉及上述新兴产业的针对性人才。短期内香港可透过外来人才输入计划,解决民航产业在人手方面的燃眉之急。
共同培养产业所需人才
长远而言,香港可以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加强合作,共同制定更加有针对性,与实际需求高度结合的人才培养战略,为大湾区民航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湾区城市也可以从基础建设、产学研合作等多方面合作,制定可行的民航新产业发展策略。
飞机的发明不仅让人类实现了飞行梦想,更大大改变人类的交通运输方式,促进了全球经济活动。而这些变化亦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等工具的出现而被取代,当中包括高技术的工程人员及新能源从业者,而民航业毫无疑问地符合上述两个特点。建议当局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为有志于航空领域的青年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让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香港航空业注入新动能。
民建联主席、立法会议员